武漢音樂學院
武漢音樂學院(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是全國9所獨立設置的音樂學院之一,也是我國中部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高等音樂學府。武漢音樂學院坐落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武昌古城,老校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解放路255號,毗鄰的新校區位于武昌區張之洞路1號。
學校簡介
中國武漢音樂學院是培養高級音樂專門人才的學府,位于武昌解放路255號。學院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武昌藝術??茖W校音樂科。70余年的辦學歷程,培養了八千余名音樂人才,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學院名稱歷經變化,1985年定名為武漢音樂學院,首任黨委書記、院長童忠良教授;現任黨委書記楊鋒教授、院長趙德義教授。
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是全國首批獲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學院設附中、附小旨在培養高等音樂人才后備軍。為了適應社會音樂教育的需要,學院創設了成人教育學院(成人學歷教育),以及培訓學院(成人及兒童非學歷教育)。
學院設有作曲、音樂音響導演、音樂學、民族器樂、鋼琴、弦樂、管樂、聲樂、音樂教育、舞蹈等專業。由學院管弦系師生為主組建的"東方交響樂團"、由民樂系師生為主組建的"中華編鐘樂團"、由聲樂系師生組建的"武漢音樂學院合唱藝術團"經歷了多年的磨練,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 ?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470人。其中,專任教師309人。教師隊伍中,現職教授26人,副教授87人,副高及以上職稱者共113人?! ?/p>
學院現有作曲系、音樂學系、民樂系、鋼琴系、管弦系、聲樂系、舞蹈系、音樂教育學院、演藝學院共9個普通本科教學單位,設有研究生部、思想政治課部、公共基礎課部、繼續教育學院(含成人教育)、附屬中學、附屬小學,以及音樂研究所、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2003年6月被定為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學院現有各類在校學生6080人,其中研究生446人,普通本科生4499人,成人教育本??粕?77人,附中生769人,附小生89人。
學院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九五”期間和“十五”前兩年的快速發展,固定資產大幅度增加。校園占地面積已達180畝,校舍建筑面積20.6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10.9萬平方米,學生公寓3.7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資產值3700萬余元,圖書館藏書27萬余冊。學院建有電化教學中心,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音樂聲學實驗室、數碼錄音棚。學院還建有懸掛楚曾百鐘且具有一流音響效果的編鐘音樂廳等。
學院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日益提高,從195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開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至今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音樂藝術人才。不少已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已成為音樂、藝術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文藝團體的一級或二級藝術家,以及音樂研究機構和新聞媒體的中堅力量。
學院在學科建設中,始終圍繞著“一個窗口”(學報《黃鐘》,它以嚴肅的思想性、深刻的理論性和高品位的學術性,繼續成為全國8種音樂類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作為武漢音樂學院的一個學術窗口,它已成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之一,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兩個拳頭”(“東方交響樂團“、“東方中樂團”)、“三個方向”(計算機音樂理論、作曲技術理論、民族音樂理論)、“四個重點”(作曲、民樂、音樂學、鋼琴四個重點學科)、“六個中心”(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許忠鋼琴藝術中心、中國音樂考古中心、林耀基小提琴藝術中心、中國道教音樂研究培訓中心、音樂聲學實驗室)這種學科建設上的布局開展工作,使學院學科建設在上質量、顯特色、創品牌、出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學院省級重點“音樂學”學科,立足于音樂基礎課理論研究,注重音樂與科技聯姻,傳統與現代結合,使多個研究方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促進學科建設的健康發展,使這個學科不僅在湖北省而且在全國同類學科中居于領先地位。
學院在科研工作中承擔并完成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重點項目,如編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的部分條目;《聶耳全集》和《洗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譜錄音的工作、《全國中、小學生音樂欣賞曲庫》音帶32盒及《曲庫欣賞指南》2冊等。目前,我院在計算機與作曲、演奏的結合,多媒體音、像、譜的自動生成、轉換,作曲技術理論課程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作曲技術理論學術數據庫、民族音樂文化與宗教音樂的研究方向,已出版專著12部,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其中,曾侯乙編鐘樂學、律學的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同行專家譽為“重大發現”和“有新的突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菲德邁致公函明確提出:這些成果是中國古代音樂研究的新曙光,歸根結底對世界音樂史的研究有重大影響。我院的道教音樂方面的研究成果,除在內地,還在我國香港地區及日本、法國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學院還依靠自身的學術實力,主辦了兩屆“武漢國際編鐘研究學術會議”、兩屆“全國和聲學學術報告會”、兩屆“全國中、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會”和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的視唱練耳、長號、圓號、單簧管學術會議。學院的教師經常出席國際國內各種學術會議,提交、發表的論文受到與會專家的極大關注。
學院廣泛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已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的音樂藝術院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相互間的往來、講學、演出交流活動不斷,每年學院派出一些師生出國留學進修、訪問講學、演出比賽。
學院重視師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成立東方交響樂團、中華編鐘樂團、民族室內樂團、合唱團和附中藝術團、附小藝術團,其中中華編鐘樂團與國際著名音樂家譚盾、馬友友合作,曾在美國、英國、法國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東方交響樂團先后在我國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連等演出;2002年,還承擔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中國新春音樂會”,先后在德國法蘭克?!笆兰o大廳”和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國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展示了中國作曲家在交響音樂創作領域的成果,展示了中國優秀青年歌家、演奏家的風采,均獲得各界人士的好評。
學院十分重視師生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開展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重點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以師生藝術實踐為特色,開展多項校園文化活動,經常組織師生深入省、市、工廠、大專院校、社區、以及勞動教養管理單位參加演出。積極開展“文明系、處”和“文明教研室”的評比表彰活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自1999年至今,連續兩屆獲得“省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院系設置
作曲系
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是一個陣容強大、梯隊整齊、實力雄厚、成果顯著的教學、創作、科研與藝術實踐集體。作曲系有著 武漢音樂學院第一個院級重點學科,第一個省級重點學科,第一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作曲系更加堅定了育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注重學術 的立足原則,重點突破的發展戰略,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以培養“創作·制作一體化”人才為目標,以“傳統與當代結合、音樂與科技聯姻、創作與理論一體”為學科建設特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膽探索,在面向未來的道路上不斷開拓進取。
據不完全統計,自1953年建系至今,作曲系歷任行政負責人包括夏之秋教授、謝功成教授、孟文濤教授、黃容贊教授、曾理中教授、童忠良教授、趙德義教授、周振錫教授、王柏香副教授、彭志敏教授、吳粵北教授、劉永平教授、朱愛國副教授、劉健教授、錢仁平教授、張璟副教授,趙曦副教授、劉涓涓講師;歷任黨支部、黨總支負責人有曾理中、童忠良、王柏香、崔憲、劉永平、吳粵北和魏平安同志。
50多年來,作曲系涌現了大批優秀教師,特別是在作曲系長期任教的著名教育家王義平、謝功成、孟文濤、廖寶生、馬國華、李紅梅、曾理中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以及童忠良、鐘信明、鄭英烈、劉正維、方妙英、陳威、王民基、周振錫、陳國權、匡學飛、舒琛珍、陳景悟、高鴻祥、晏成佺、朱步熹、劉達、張友瑜、趙德義等 一批知名教授?,F職教授主要有:彭志敏、劉健、劉永平、黃汛舫、張燕等。作曲系歷屆畢業生中,有許多已成為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揮家、音樂理論家和學者,不少人還走上了各類、各級領導崗位,而所有的系友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作曲系現設作曲系辦公室、作曲教研室、作曲技術理論教研室、錄音藝術(音樂音響導演)教研室、視唱練耳教研室、音樂基礎理論教研室、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中國現代音樂研究中心?,F任系務委員會成員為:魏平安(黨總支書記兼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副主任)、趙曦(系副主任兼作曲教研室主任)、劉涓涓(系副主任兼作曲技術理論教研室主任)、符方澤(教學秘書)、王球(學生輔導 員)、劉李君(教學干事)、劉?。ㄓ嬎銠C音樂實驗中心主任)、馮堅(錄音藝術教研室主任)、張燕(視唱練耳教研室主任)、王嵐(音樂基礎理論教研室)和李金華(分工會主席)。
作曲系現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含視唱練耳、音樂基礎理論)、錄音藝術(音樂音響導演)、指揮、指揮藝術指導等專業方向,并在音樂附中、大學本科和碩士學位 研究生各層次招生。作曲系教師除承擔全系各專業方向的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外,還承擔全院的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曲式學、復調 音樂分析、管弦樂分析等)的教學任務。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曲系在全國音樂院校中率先創建錄音藝術(音樂音響導演)專業,并圍繞該專業在全國音樂院校 中率先開設了多門核心課程;在全國音樂院校中首開《和聲發展史》、《序列音樂寫作基礎》、《音樂分析學》、《算法作曲》等課程。作曲系的作曲與作曲技術理 論專業、錄音藝術專業是湖北省教育廳評定的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錄音藝術專業還是湖北省教育廳正式批準的首批“品牌專業”和教育部遴選設立的“第一類特色專 業建設點”;《曲式與作品分析》是湖北省教育廳評定的高等學校優質課程、《計算機音樂》是湖北省教育廳評定的高等學校精品課程。作曲系及其相關專業還主體 參與了“教育部文科院校計算機音樂課程建設項目”與“湖北省重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
50多年來,作曲系教師在教學工作之余,筆耕不止,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據不完全統計,我系師生的音樂作品在國際國內各種比賽中獲獎近100人次,其中: 國際比賽中獲獎5項、全國比賽中獲獎34項、省級比賽中獲獎16項。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包括王義平教授的管弦樂《貔貅舞曲》,謝功成教授的交響合唱《長江抒情詩》、鐘信明教授的《第二交響曲》、《長江畫頁》,劉健教授的為高級電子合成器、弦樂四重奏與大型弦樂隊而作的《紋飾》、為十六支大竹笛而作的《風的 回聲》和CD專輯《盤王之女》、《黑珍珠》、《天門》,彭志敏教授的室內樂《山民印象》、《八山璇讀》,黃汛舫教授的無伴奏合唱《工尺譜游戲》,周雪石教 授的室內歌劇《再別康橋》,趙曦副教授的室內樂《葳蕤》、為三位打擊樂手而作的《金木》以及《武漢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作品選集》(附CD)等等。
50多年來,作曲系教師在教學 和創作的同時還科研不止,推出了大量的理論成果,特別是在現代作曲技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全國領先、國際矚目的大量學術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我系教師累計出 版各類專著、譯著等約50余部,發表專業學術論文等500余篇,完成或承擔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近30項。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主要有:《傳統作曲技術理論叢書》(人民音樂出版社)、《現代作曲技法叢書》(湖南文藝出版社)、《武漢音樂學院作曲技術理論研究論文選編》等。
作為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作曲系多次開風氣之先,舉辦了多次在中國現、當代音樂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有關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的學術會議。比如,分別于 1979年和1986年舉辦的第一、二屆全國和聲學學術報告會,分別于1985年、1998年主辦的第一、二屆全國作曲家會議,1990年與日本雅馬哈公 司合辦的全國第一次MIDI與數碼樂器新作展示會,2005年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等。作曲系教師先后出訪俄羅斯、德國、奧地利、法國、 澳大利亞、英國、美國、荷蘭、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以及香港和臺灣等地區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多次出席國際、國內的各種重要學術會議,并 發表成果。
近兩年來,作曲系在深化教學、科研、創作管理改革的基礎 上,精心搭建、務實推進“作曲之聲——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師生作品音樂會系列”、“作曲系教師論壇”、“作曲系大型教研室研討”、“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研究年會”、《作曲簡報》等五大平臺,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強化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和強大的教學、創作、科研與藝術實踐能力。
黨總支書記:魏平安
系副主任:趙曦 劉涓涓
教學秘書:符方澤
輔導員:王球
教學干事:劉李君
作曲教研室:趙曦(教研室主任)
黃汛舫、羅毅、周進、章瓊、靳競、龔華華、吳霜、丁冰
作曲技術理論教研室:劉涓涓(教研室主任)
彭志敏、劉永平、張璟、楊和平、符方澤、王球、黃瑾、胡磊
錄音藝術教研室:馮堅(教研室主任)
劉健、冷岑松、李鵬云、練小元、武戈
視唱練耳教研室:張燕(教研室主任)
梁紅、韓燕玲、李金華、王方明、楊舒、張繼農、李蓉、黃茜、李麗娜
音樂基礎理論教研室:王嵐(教研室主任)
鋼琴系
鋼琴系1986年建系,199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1年,鋼琴系被評定為武漢音樂學院院級重點學科?,F有教職工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10人、助教4人,干事1人。具有本科以上學歷21人(含碩士人11人及在職研究生3人)。下設主科和基礎課教研室,開設鋼琴、手風琴、電子管風琴(雙排鍵)三個專業。
在教學方面,鋼琴系教師承擔了附小、附中、大學、研究生四個層面各專業的武漢音樂學院主科教學,共有學生250余名,并擔負了219名學生的基礎課教學任務及大量的鋼琴伴奏任務。
武漢音樂學院除了正常工作教學之外,教師們還積極從事科研活動,撰寫了大量的論文與教材?,F有1項省級科研課題、2項院級科研課題已結題:《新型高科技電子樂器的演奏技術、技能訓練的理論與實踐》、《雙鋼琴演奏技術與教材建設研究》和《數碼鋼琴教學與研究》;另8項科研課題正在進行中。出版的專著與教材有4 部,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于2000年編寫的湖北省《新編鋼琴考級教材》(附有CD 1套2張),已經在鋼琴業余考級中使用。
在院領導的支持幫助下,從1988年至今,鋼琴系先后聘請了幾十位中外鋼琴家、教育家作為鋼琴系的長期或短期專家,其中有烏克蘭鋼琴家亞歷山大·布加耶夫斯基、白俄羅斯鋼琴家、教育家尤什克維奇·列奧尼特·彼得路維奇教授和中國鋼琴家、教育家周廣仁教授等。并于1998年成立了“許忠藝術中心”,十多年來開展了一系列學術活動(如教學、演奏、講座、大師班公開課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提高了鋼琴教學水平,還拓展了師生們的視野。
鋼琴系多年來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演奏人才,先后有38人次在國內外各項鋼琴比賽中獲獎,其中15項獲得第一名,獲其它名次獎項23項。如院音樂附中95級學生徐洪在2000年“香港第二屆中國作品鋼琴比賽”獲得公開組第一名,2001年在美國舉辦的“吉那巴考爾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榮獲第三名,2001年在美國舉辦的“伊斯曼國際鋼琴比賽”榮獲第三名。2004年,在德國舉辦的“第三屆威斯巴登國際鋼琴比賽”中有6位學生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此外,有更多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央、上海音樂學院或出國留學。
鋼琴系每年都舉辦一些專場音樂會,為師生們提供了表現藝術、表現自我的空間,通過舞臺展示出鍵盤樂器的魅力。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鋼琴系已經具有較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較合理的學術梯隊,已經在教學、科研、藝術實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黨總支書記:王健
系主任:蔣立平
副系主任:匡昉
教授(按漢語拼音排序):蔣立平蘇斌
副教授(按漢語拼音排序): 陳 勤 田 園 王健 祝煉坪 匡昉
管弦系
管弦系1986年建系,199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F有學生人數93名(其中研究生2名),現有教師2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講師7名,助教4名)?,F有兩個教研室:管樂教研室與弦樂教研室,按不同樂器分有13個專業,還開設了個別專業、重奏、合奏等必修課。
以管弦系師生為主體的武漢音樂學院交響樂團(2001年冠名為“東方交響樂團”),組建于1982年,經過20年的不斷發展,現已成為擁有80名演職人員的、半企業化的、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地交響樂團。
多年來,管弦系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碩士生和本科生。其中有許多畢業生曾在全國比賽中獲獎或被各演出團體、音樂學院錄取、錄用和聘用。1997年,管弦樂合奏課被評為“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質課程”。
管弦系教師完成科研課題《學習小提琴與智力開發》、《弦樂四重奏》等2項,出版了教材《湖北省長笛考級教材》、《湖北省黑管考級教材》、《湖北省薩克斯考級教材》、《新世紀音樂入門叢書——小號》、《新世紀音樂入門叢書——小提琴》等12部,發表了論文《雙簧管演奏的呼吸運用》、《小提琴揉弦》等18篇。
管弦系不斷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長期聘有日本、美國、瑞士、西班牙、德國、加拿大、亞美尼亞等國知名專家授課和講學;多次參加國內管弦樂學術研討會。
交響樂團聘請國內知名指揮家彭家鵬擔當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樂團冠名“東方交響樂團”,承擔了一系列國內外重大演出,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2001年7月,赴上海成功舉辦了“音樂與建筑的對話”交響音樂會。
2001年10月,應邀赴北京在“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國際論壇”音樂晚會上,為江澤民主席及眾多外國領袖、首腦演出。
2002年春,東方交響樂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地舉辦了 “中國新春交響音樂會”。
黨總支書記:徐戈
系主任:李 果
交響樂團團長:胡志平
交響樂團副團長:李果
教授(按漢語拼音排序):李果王啟晨魏景文
副教授(按漢語拼音排序):林 娟沈源張如興鐘德珍周顯平
繼續教育
武漢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是在原武漢音樂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武漢音樂學院培訓學院的基礎上,為進一步促進成人教育發展、規范非學歷教育管理、擴大繼續教育辦學規模,于2008年正式成立的。
繼續教育學院下設成教部、培訓部。此外,武漢音樂學院考級委員會辦公室也設在繼續教育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成教部位于武漢音樂學院北校區(武昌解放路427號),距武漢音樂學院新老校區均不足千米。成教部占地8畝多,擁有獨立的學生公寓和教學樓,生活設施齊備,教學環境良好。
武漢音樂學院成人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紀60年代初期,到二十世紀80年代已頗具規模。1984年,招收了第一屆脫產中等學校在職音樂教師進修班(二年制??疲?;1985年開辦夜大學(三年制??疲?;1987年開始招收音樂教師“專升本”進修班(二年制);1992年開始招收舞蹈教師大專班;另外,1985年至1987年、1988年至1990年還開辦了兩屆音樂文化干部大專班; 1989年至1995年受省教委委托,舉辦了兩屆全省衛星電視在職音樂教師三年制??瓢?,為本省各地區,特別是縣以下中等學校培養了1000多名急需的音樂師資;1992年受國家教委委托,又舉辦了中南、華東、西南15省市(區)的中(幼)師音樂(本科)、舞蹈(??疲┙處熍嘤柊?;1992年至1998年還在全國率先開辦了音樂教育應用專業自學考試助學班,招收了兩屆共700多名學生(三年制??疲?,采取不脫產的方式進行授課教學。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和近十余年的快速發展,武漢音樂學院成人教育在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有在籍本、??疲ㄈ罩泼摦a、非脫產)學生近800人。先后為本省和兄弟省市培養了一大批適應用人單位需要,水平較高的音樂、舞蹈師資和藝術表演人才。學生還多次在國內外重要比賽中獲獎,有的還在國內外獲得博士學位。辦學質量受到上級領導和社會的廣泛好評。
成教部設有??破瘘c本科(脫產兩年制、業余兩年半制)、高中起點本科(四年制)和高中(中專)起點??疲ǚ敲摦a兩年半制)等辦學層次。其中,高中起點本科和??破瘘c本科設有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表演和舞蹈學三個專業,并可通過參加專設的成人學位外語考試,獲得學士學位;高中(中專)起點??圃O有音樂學、舞蹈學二個專業。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采用相對靈活的學習形式,方便學生就讀,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深受學生歡迎。
繼續教育學院培訓部位于武漢音樂學院新校區(紫陽路特1號)。培訓部代表武漢音樂學院行使對各類非學歷教育的管理和組織職能,具體審核院內或以武漢音樂學院名義在院外開辦的各類非學歷教育,統一制定和頒發學院各類非學歷教育證書。作為湖北省教育廳及湖北省教師繼續教育中心指定培訓基地,培訓部還承擔著湖北省中(?。W音樂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任務。
培訓部所屬社會藝術教育中心已開辦了近二十年。在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指導下,視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國民藝術素質為工作目標,在確保辦學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擴大辦學層次和辦學規模。多年來,社會藝術教育中心先后培訓了數萬名學生。其中, 數千人被各類藝術院校、文藝團體錄取,不少學生在國際國內各類專業比賽中獲獎,成績斐然。
武漢音樂學院考級委員會辦公室位于新校區招生辦公樓一樓。作為全國知名的社會藝術水平評估機構,武漢音樂學院考級委員會在文化部的領導下,本著“程序規范、過程嚴謹、靈活務實、共享品牌”的宗旨,積極探索符合中國社會藝術水平實際的評估機制,為中國各地音樂從業人員及愛好者提供專業水平評估認證服務,其權威性、公正性、專業性受到社會廣泛認可。
黨總支書記: 戴轉運
黨總支副書記:張 烈
代理院長: 陳 剛
副院長: 計世歡
院長助理: 解 駿
民族器樂
名族器樂系是一個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的教學科研實體。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它以團結務實的精神,突出的工作成績和在教學、科研、創作、演奏上所形成的鮮明特色,為國內同行所矚目。民樂系在職教師13人,其中高級職稱9人。50歲以下教師中研究生學歷者占50%。正式注冊學生人數71人(本科生69人、研究生2人)。民樂系1987年開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教學中,以理論研究、創作、演奏、教學實踐相結合,培養高水平的能演奏、能創作、能研究、能教學的“四能”人才,是該系研究生教學的一個特色。
1964年,該系教師黃海懷在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比賽中獲獎,他所創作的二胡曲《賽馬》、移植改編的二胡曲《江河水》風靡海內外,成為二胡曲中經典性的曲目。1981年主辦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揚琴會議;1984年組成編鐘古樂團應召進京參加國慶35周年獻演;1986年該系承擔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和《中國武當山道教音樂》等書籍的主要收集、整理、編輯工作;1991年組成民樂三重奏團出訪澳大利亞講學和演出;1995年我院與四川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聯合主辦“‘95民樂新作交流會”;1997年該學科4名教師作為“中華編鐘樂團”主要成員參加了“香港回歸慶典音樂會”演出活動;1997年底主辦“黃海懷二胡藝術研討會”;1999年以民樂學科教師為主體組成、由國家文化部派出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聯合舉辦的“‘99巴黎·中國文化周”中國編鐘音樂會的演出。一系列的科研項目和重大學術活動,使該系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影響進一步擴大。1992年被院列為院級重點學科。
機構設置:該系現設有編鐘樂團和青年民族室內樂團,由一批集創作、演奏、教學與理論研究于一身的骨干教師所組成。樂團為該系教學科研的展示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成為一個反映該系教學、科研、創作、演奏水平的窗口。近幾年來,在各種音樂會及重大學術活動中該團成員以出色的表現,獲得了國內同行的廣泛好評。
專業設置:設有二胡、琵琶、箏、揚琴、竹笛、笙、瑣吶7個專業,此外還設有高胡、板胡、中胡、柳琴、阮、古琴、簫、塤、鍵笙、管子、民族打擊樂等輔修專業和民樂合奏、重奏、民族器樂概論、廣東音樂與江南絲竹、民族器樂創編等民樂基礎課程。
黨總支書記:彭才田
系主任:趙毅
系副主任:譚軍
教授:胡志平
副教授:榮政 譚軍吳青謝麗麗于德琛張志遠 趙 毅周紅
聲樂系
聲樂專業是院骨干專業之一,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開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長期以來,聲樂系形成了嚴謹辦學、不斷進取的辦學特色。系歷屆系主任為葉素、蔣箴予、楊金嵐、李萬進教授、姚峰副教授?,F任系主任余惠承教授、副主任黃顥教授。在編專業教師15名,平均年齡36歲,青年教師中已有5人獲得碩士學位,是一支年輕、學歷高、既能教書又長于藝術實踐的學術梯隊。下設美聲、民族聲樂兩個教研室。
近半個世紀以來,聲樂系為全國及中南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聲樂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又全面修改了各科教學大綱,加快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速度,先后邀請國際、國內著名專家來院講學,使師生的專業水平突飛猛進。1988年,青年教師江明受澳大利亞藝術家的邀請,赴澳大利亞與外國藝術家們合作,成功的出演了兩部西方歌劇的女主角。1992年該系組成了青年歌唱家小組,赴英國參加第五屆大格里姆斯比國際歌唱家比賽,青年教師江明獲該賽唯一的最佳歌劇詠嘆調演唱獎;丁平獲特別獎。1996年丁平獲法國布魯茲比賽決賽獎;1985級畢業生賀磊明在全國電視歌手大獎賽中獲專業組第一名,隨后他多次在美國的聲樂比賽中獲獎。民族聲樂專業畢業生周友金于1989年獲得文化部組織的全國新人新作比賽的一等獎。
1993年系領導加強對外開放的力度,與日本銀河藝術團聯合舉辦一年一度的“櫻花音樂會”。1996年該系與日本達成協議,建立了以日本石橋英一為會長,中方李萬進為副會長的“武漢櫻花杯聲樂比賽基金會”并于1997年5月、1999年4月先后成功的舉辦了兩屆聲樂比賽,系合唱藝術團與教師殷岳分別獲一、二屆比賽的特等獎;余慧承、李大新、秦忠健分別獲一等獎。繼“櫻花杯”后,1993年我系客座教授——德國女中音歌唱家艾麗絲·凱里根女士每年來系執教,并設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艾麗絲德國藝術歌曲比賽基金”。1997年、1999年已成功的舉辦了兩屆德國藝術歌曲比賽。
聲樂系教學、科研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先后與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一起發起、聯合組織召開了三屆三院校聲樂教學研討會與教學經驗交流會。1993年李萬進教授申報“鄂西學院山歌演唱技法及運用研究”被文化部確定為八五規劃中重點研究課題。多年來教師發表科研論文約50篇,并有多篇論文獲省文化科技成果獎。
該系青年教師和學生在國際、國內、省市重大聲樂比賽中頻頻獲獎。該系的合唱藝術團是全省唯一的一支專業合唱隊伍,多次參加重大演出并多次在比賽中獲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顯出強大實力。
黨總支書記:陳水金
主任:余惠承 黃顥(副)
美聲教研室主任:李欣諭
民族教研室主任:徐曉燕
教授:賀磊明 余惠承 黃顥
副教授:陳瑾 江明 譚樹理 殷岳 余翌子 李冰 宋璐(二級演員) 金泉璦(二級演員)
講師:李欣諭 徐曉燕 龔葉 李大新 馮冰 朱翼飛
助教:蔡勉 蒲晶 胡眺 馬征 劉剛
藝術指導:文靜 匡力
舞蹈系
是乘著“科教興國”的東風,適應社會對舞蹈專業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在原舞蹈科的基礎上,于一九九八年六月成立的。
舞蹈科始建于一九五八年,迄今已有45年的辦學歷史。經過葉 揚、王 菲等舞蹈教育家的不懈努力,經歷了初建、創業等不同階段的發展辦學歷程,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的舞蹈表演及舞蹈教育人才,他們已成為表演藝術團體、學校教育的業務中堅,有的已走上了領導崗位。
舞蹈系現有專業教師13人,鋼琴伴奏教師4人,其中副教授 4人,已形成一支教學力量雄厚、專業分布平衡、梯隊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學科上具有中國舞、芭蕾舞、中國民間舞三大體系。開設課程有中國古典舞基訓和身韻、毯子功、中國民族民間舞、芭蕾舞基訓、現代舞基訓、舞蹈創編、舞蹈劇目、舞蹈概論、舞蹈作品賞析、西方舞蹈史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并根據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發揮學院的辦學優勢,開設了樂理、視唱練耳、音樂作品欣賞、計算機基礎和器樂選修等音樂課程。舞蹈系每年面向全國招生。辦學規模有舞蹈表教四年制本科、六年制中專、成教本、??埔约耙魳方逃餍?、普修和聲樂的形體課等多個教學層面,在校的專業學生達280余人。
一九九三年,受國家教委的委托,舞蹈系承辦了全國十四?。▍^)在職中(幼)師舞蹈師資大專班。這是一個以舞蹈教師為專門培養對象,以舞蹈教學和舞蹈創編為訓練重點的教學建制,在為社會培養極其缺乏的舞蹈教師以及訓練學生實際的舞蹈創編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得到了國家教委和社會的一致肯定。
舞蹈系在完成教學任務和嚴格把握教學質量的同時,十分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成立了青年舞蹈團,曾赴法國參加“99巴黎.中國文化周”演出,并為中央電視臺、以及?。ㄊ校╇娨暸_提供了大量舞蹈節目,產生了較廣泛的社會影響。每年一度的畢業舞蹈晚會更是武漢地區舞蹈專業人士及省市文藝界的盛事。
黨總支副書記:向菁
系主任:魏漢萍
副系主任:柳雅青
副教授:魏漢萍 許才遂周翔李濤
音樂學系
成立于1986年。設有音樂史論、民族音樂理論、音樂考古等三個教研室。正式在編教學人員(包括返聘教師)共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青年教師中,3人具有博士學位、1人具有雙碩士學位、13人具有碩士學位。此外,音樂學系還有來自海內外的客座教授5人。
音樂學系自建立以來先后招收一屆文藝理論干部進修班、一屆戲曲作曲進修班和三屆戲曲音樂專修科(班),共計學生45人;招收全日??粕ㄈ曛疲┪鍖?,計47人;培養全日制本科生(四、五年制)八屆,計30人。1984年至今,先后招收音樂學專業研究生18屆40人?,F有在校本??粕?39人、研究生14人。已畢業的研究生及本??茖W生,多已成為全國教學、科研、新聞出版等部門的學術骨干,成為了國內外音樂學領域的生力軍。
在課程設置方面,除開設有國家規定的音樂學專業基礎課程之外,還開設了《音樂傳播學》、《西方藝術哲學史》、《音樂考古學概論》、《湖北民間音樂概論》、《楚樂舞藝術史》、《道教音樂》等一系列有特色的課程。研究生教育領域涉及音樂史學、音樂美學、音樂民族學、音樂考古學、宗教音樂、音樂教育等專業的20多個研究方向。
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音樂學系教師還承擔了多項科研工作。其中,作為集體項目,楊匡民教授主持編撰了國家“七五”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歌集成/湖北卷》,史新民教授、劉正維教授、盧國元副教授主編了《中國民族器樂曲集成/湖北卷》;許多教師參與了曾侯乙編鐘等出土古樂器研究、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等項目的科研工作,據初步統計,建系以來全系教師共出版論著、發表論文四百五十余篇(部),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活動一百五十人次;教師中有三十余人次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或國家發明專利,學生在校期間發表有多篇論文,并有十余人次獲湖北省大學生科技論文獎。
黨總支書記:楊于芳
系主任:蔡際洲
副系主任:王洪軍
教授:蔡際洲 丁承運李幼平田可文汪申申周 耘
副教授:谷杰胡軍 宋祥瑞孫凡孫曉暉 王洪軍 王秀明楊漢丹 ? ?
科研成果
科研條件
學院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九五”期間和“十五”前
武漢音樂學院兩年的快速發展,固定資產大幅度增加。校園占地面積已達183.2畝,校舍建筑面積9.2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資產值1000萬余元。圖書館藏書23萬余冊及唱片、音帶、像帶5萬多張(盒)。學院建有電化教學中心,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音樂聲學實驗室、數碼錄音棚。學院還建有懸掛楚曾百鐘且具有一流音響效果的編鐘音樂廳等。
學術實力
學院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日益提高,從1956年開始招武漢音樂學院收本科生,1979年開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至今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音樂藝術人才。不少已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已成為音樂、藝術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文藝團體的一級或二級藝術家,以及音樂研究機構和新聞媒體的中堅力量。
學院還依靠自身的學術實力,主辦了兩屆“武漢國際編鐘研究學術會議”、兩屆“全國和聲學學術報告會”、兩屆“全國中、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會”和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的視唱練耳、長號、圓號、單簧管學術會議。學院的教師經常出席國際國內各種學術會議,提交、發表的論文受到與會專家的極大關注。
學術交流
武漢音樂學院解放路校區雪景
學院廣泛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已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的音樂藝術院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相互間的往來、講學、演出交流活動不斷,每年學院派出一些師生出國留學進修、訪問講學、演出比賽。
學院重視師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成立東方交響樂團、中華編鐘樂團、民族室內樂團、合唱團和附中藝術團、附小藝術團,其中中華編鐘樂團與國際著名音樂家譚盾、馬友友合作,曾在美國、英國、法國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東方交響樂團先后在我國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連等演出;2002年,還承擔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中國新春音樂會”,先后在德國法蘭克?!笆兰o大廳”和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國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展示了中國作曲家在交響音樂創作領域的成果,展示了中國優秀青年歌唱家、演奏家的風采,均獲得各界人士的好評。
學術成果
學院省級重點“音樂學”學科,立足于音樂基礎課理論研究,注重音樂與科技聯姻,傳統與現代結合,使多個研究方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促進學科建設的健康發展,使這個學科不僅在湖北省而且在全國同類學科中居于領先地位。
學院在科研工作中承擔并完成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重點項目,如編
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的部分條目;《聶耳全集》和《冼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譜錄音的工作、《全國中、小學生音樂欣賞曲庫》音帶32盒及《曲庫欣賞指南》2冊等。院在計算機與作曲、演奏的結合,多媒體音、像、譜的自動生成、轉換,作曲技術理論課程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作曲技術理論學術數據庫、民族音樂文化與宗教音樂的研究方向,已出版專著12部,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其中,曾侯乙編鐘樂學、律學的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同行專家譽為“重大發現”和“有新的突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菲德邁致公函明確提出:這些成果是中國古代音樂研究的新曙光,歸根結底對世界音樂史的研究有重大影響。我院的道教音樂方面的研究成果,除在內地,還在中國香港地區及日本、法國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思想政治
學院十分重視師生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開展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重點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以師生藝術實踐為特色,開展多項校園文化活動,經常組織師生深入省、市、工廠、大專院校、社區、以及勞動教養管理單位參加演出。積極開展“文明系、處”和“文明教研室”的評比表彰活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自1999年至今,連續兩屆獲得“省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辦學特色
學院在學科建設中,始終圍繞著“一個窗口”(學報《黃鐘》,它以嚴肅的思想性、深刻的理論性和高品位的學術性,繼續成為全國8種音樂類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作為武漢音樂學院的一個學術窗口,它已成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之一,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兩個拳頭”(“東方交響樂團“、“中華編鐘樂團”)、“三個方向”(計算機音樂理論、作曲技術理論、民族音樂理論)、“四個重點”(作曲、民樂、音樂學、鋼琴四個重點學科)、“六個中心”(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許忠鋼琴藝術中心、中國音樂考古中心、林耀基小提琴藝術中心、中國道教音樂研究培訓中心、音樂聲學實驗室)這種學科建設上的布局開展工作,使學院學科建設在上質量、顯特色、創品牌、出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學校領導
楊鋒:武漢音樂學院黨委書記
男,教授,武漢音樂學院黨委書記。
湖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學院辦公室、組織(含黨校)、統戰工作?! ?/p>
彭志敏:武漢音樂學院院長
男,教授。武漢音樂學院院長,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
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湖北省副主委、武漢市主委。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文聯副主席;湖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湖北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
湖北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全國中文類核心期刊《音樂創作》和《音樂研究》雜志編委。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學科建設、審計、外事工作。
主要從事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教學與研究。
戴德鑄:武漢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男,研究員,武漢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湖北省工業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高等學校成人高等教育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
協助黨委書記工作,分管紀委、監察、工會、離退休工作?! ?/p>
從事經濟、企業管理方向研究。
胡志平: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男,教授,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劉天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湖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武漢市文聯副主席,東方交響樂團團長,東方中樂團團長。
分管人事、計劃財務工作。
長期從事音樂表演、民族器樂研究。
李幼平: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男,教授,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音樂學博士,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后訪問學者;中國律學學會副會長,東亞音樂考古學會副會長,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分管教學、招投標、圖書館、博物館工作。
從事音樂學理論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涉及音樂史學、音樂考古學等領域。
雷勇: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男,副研究員,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分管學生、團委、保衛工作。
從事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雁: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女,教授,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2012年入選中央電視臺全國十大青年古箏演奏家,湖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楚天箏會副會長,湖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北省高級專家協會副秘書長。
分管藝術實踐、繼續教育、招生工作。
從事古箏教學、演奏及科研工作。劉永平:武漢音樂學院副院級干部 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武漢音樂學院副院級干部。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復調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理事、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文聯委員、湖北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分管科研、音研所、研究生、學報工作。
主要從事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研究與教學,主要方向:復調音樂(對位法)、視唱練耳(音樂基礎理論)。
譚勇:武漢音樂學院院長助理、黨委委員
男,副教授,武漢音樂學院院長助理、黨委委員。
分管宣傳、基建、后勤管理和服務工作。
現從事音樂教育、音樂基礎理論教學與研究工作。
機構設置
保衛處(含人武部)
黨委宣傳部
黨委組織部(含黨校)
后勤基建管理處
武漢音樂學院
計劃財務處
紀委監察辦公室 教務處
科研藝術實踐處
離退休工作處
人事處
審計處
統戰部
學生工作處
學院辦公室
研究生部
院報編輯部
師資力量
我院現有教職工463人,其中專任教師300人,占全校人員的64.8%。
其中,具有教授職稱者27人,具有副教授職稱者84人,副高及以上職稱者共11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7.0%。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共18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2.0%。
學院專任教師平均年齡為40歲,其中35歲及以下教師共11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7.3%,36至45歲教師共9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2.0%,46至55歲教師共7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3.7%,56歲及以上共2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0%。
學院歷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采取人才引進與自我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截止目前為止,累計聘請楚天學者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1人,楚天學子1人次,學院先后有42名教師赴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學習,學院學緣背景明顯豐富化。
學校文化
校名
?;?
?;?/p>
?學校相關
收費標準
我院音樂教育、聲樂演唱、鍵盤樂器演奏、西洋管弦(打擊)樂器演奏、鋼琴調律、音樂編輯與制作、通俗聲樂演唱與編導、通俗樂器演奏與編導、鋼琴演奏與編導方向學費每人12000元/學年、住宿費每人1200元/學年;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視唱練耳、指揮方向、音樂音響導演方向學費每人11000元/學年、住宿費每人1200元/學年;中國樂器演奏方向、音樂學理論方向、藝術管理方向、舞蹈表演與教育方向學費每人10000元/學年、住宿費每人1200元/學年。具體收費標準以當年湖北省物價局核定為批準。
名人校友
朱樺:著名女歌手,中國著名資深音樂人。一位富有藝術氣質與探索精神的女歌手。自80年代出道以來,以獨具魅力的“樺式”唱腔、卓爾不群的演唱技巧成為中國歌壇一支奇葩,并公認為為能將情感與技巧完美融合的女歌手。演唱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我怎么了》《繁星之夜》《月亮代表我的心》,多次擔任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快樂女聲》《快樂男聲》等評委。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
湯燦:著名新民歌歌唱家,湖南株洲人。憑一首《祝福祖國》走紅,被稱為中國新民歌第一人,并被行內排入“四小民旦”之列。2011年其和韓磊演唱的《送你一個長安》為西安世園會主題曲。代表歌曲《幸福萬年長》《家鄉美》等。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主修民族聲樂。新民歌領軍人物、時尚民歌天后 湯燦小姐
黃鶴翔:新生代流行歌手代表,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歌舞團副團長。上世紀90年代是內地歌壇最活躍的歌手之一。其成品歌曲《九妹》更是家喻戶曉,傳遍大江南北,婦孺皆知,特別是《九妹》、《一生離不開的是你》等歌曲已成為卡拉OK歌房演唱率最高的歌曲之一。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
楊臣剛:1998年到2000年師從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學習專業作曲。憑借一首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迅速躥紅,2009年獲綠洲時報“最受網民喜愛歌手”一等獎。自其成名后,內地樂壇網絡歌曲時代開始逐漸繁榮。
華晨宇:2013年湖南衛視《快樂男聲》年度總冠軍,新生代偶像,外號“火星弟弟”,比賽時期經典歌曲有《小星星the star》、《The Kill》、《親愛的小孩》、《海闊天空》、《寂寞先生》、《挑釁》等。2014年9月19日,首張個人專輯《卡西莫多的禮物》全球同步發行。后相繼發布三支主打MV。10月,以華語音樂人代表之姿登上《L’Uomo?Vogue》"THE?MUSIC?ISSUE“專題。
校址交通
通訊地址: 武漢市武昌解放路255號
郵政編碼: 430060
聯系電話: 027-8832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