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7月1日)
精裝: 404頁
開本: 32開
ISBN: 7806814418
條形碼: 9787806814413
尺寸: 20 x 14 x 1.8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鮑宗豪,男,1949年12月17日生,浙江奉化人,教授,研究生學歷、哲學碩士。2001年初任華東理工大學校長助理,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主任、金山校區黨工委副書記、城市管理學院院長、華東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兼上海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市社會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哲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美國科學發展協會國際會員、世界經濟倫理學會會員。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2001年.2002年,先后三次享受學校一級教授崗位津貼(全校12人),獲2002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獎,上海市2002年度精神文明優秀組織者獎;2003年3月被選為徐匯區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媒體評論
卷首語
人為萬物之靈。人之為人,在于他有思想,“唯有思維才能把握本性、實體、世界的普遍力量與究竟目的”(黑格爾語)。這種思考宇宙、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思想,就是促使產生哲學、宗教、藝術、政治、倫理、法律等等的原動力。
《周易,賁》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睗h語中的“人文”,實出于此,意指人類社會的各種精神文化。當炎黃子孫把數千年之上的歷史人物黃帝尊為“人文始祖”時,表明中華民族乃是一個崇尚人文傳統的民族。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無法脫離社會而生存,同樣,社會的發展也不能脫離人的生產實踐活動以及文化創造活動?!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一句話顯示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已經認識到:要使天下(即社會)得到教化,趨于完善,人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迄至今日,我們或許更可以說:人文發展無法脫離社會實踐,社會進步不能忽視人文因素。
創辦這本學術集刊并取名為《人文與社會》,其宗旨就是研究人文歷史傳統,關注當下社會發展。是為序。
編者于2004年6月2日
內容簡介
人為萬物之靈。人之為人,在于他有思想,“唯有思維才能把握本性、實體、世界的普遍力量與究竟目的”(黑格爾語)。這種思考宇宙、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思想,就是促使產生哲學、宗教、藝術、、倫理、法律等等的原動力。
《周易·賁》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睗h語中的“人文”,實出于此,意指人類社會的各種精神文化。當炎黃子孫把數千年之上的歷史人物黃帝尊為“人文始祖”時,表明中華民族乃是一個崇尚人文傳統的民族。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無法脫離社會而生存,同樣,社會的發展也不能脫離人的生產實踐活動以及文化創造活動?!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一句話顯示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已經認識到:要使天下(即社會)得到教化,趨于完善,人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迄至今日,我們或許更可以說:人文發展無法脫離社會實踐,社會進步不能忽視人文因素。
創辦這本學術集刊并取名為《人文與社會》,其宗旨就是研究人文歷史傳統,關注當下社會發展。是為序。
目錄
“文化自覺”與國際大都市文化建設 鮑宗豪
文化斷裂與老年人的孤獨 張樂天 楊雪晶——對上海一個工人新村老人群體的文化解讀
老莊哲學與印度(奧義書)及東方神秘主義 張榮明
易道:中華文化的精神主干——我的易學觀 張其成
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蕭漢明
全球化文明語境的重塑 鮑宗豪 李 振
從克隆人之爭看生命倫理學 沈銘賢
四祖禪述略 陳 兵
論佛教對民間崇拜的滲透 嚴耀中
略論道教整合民間信仰的教義基礎和基本方式 劉仲宇
論崔希范(人藥鏡)的內丹思想 李遠國
和諧與沖突的邊界——中國宗教社會學的理論視角 李向平
《神話求原》序 王小盾
“女神文明”的溯源研究及前瞻 葉舒憲
中國近二十年唐代文學研究述評 陳尚君
“理無情有”說湯翁 葉長海
《紅樓夢)對于傳統的超越與突破 孫 遜
走下理性與理想的階梯——從西方造型藝術的歷史看西方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吾敬東
唯大時代乃產生大著作——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發微及述評 陳???/p>
六朝科技的主要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周瀚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學術背景 倪樂雄
《周易o賁》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漢語中的"人文",實出于此,意指人類社會的各種精神文化。該書的宗旨就是研究人文歷史傳統,關注當下社會發展,具有人文關懷,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值得一看。
書摘
其三,人際關系的斷裂。1949年中國解放以后,單位不僅為許多中國人提供了工作與社會角色,而且,單位還為人們提供了人際關系。與親戚關系、朋友關系相比,單位中的“同事”關系既沒有前者的血緣與親情,也沒有后者的純潔與義氣。同事更正式一些,也更形式化一些,但是,由于同事關系由單位所支撐,所以,它就成為個人很重要的社會支持。此外,在科層化的單位中,如果某人的地位較高,他還可能在同事中得到很多的奉迎,退休意味著個人與單位脫離了關系,依托著單位的同事關系不再存在;對于那些地位較高的人來說,退休的變化更讓人心寒。過去門庭若市,現在門可羅雀,他們發出了“人一走,茶就涼”的感嘆。
退休是一個人人生經歷的重大轉折點,老年人對于退休的態度各不相同。有一小部分人感到高興,特別是那些健康狀況不好的人,他們可以利用退休脫離艱苦的勞動,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但是,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退休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重大轉折,原來基于社會角色而構成的人際關系網絡因退休而被打亂甚至破壞掉了,一種“人走茶涼”的感覺在很多老人心中油然而生,伴隨著失落感和自卑感,不少老人陷入了孤獨的困境。一些知識階層的人和行政人員,原先多半處于社會的中上層,退休讓他們感到自己變成無用的、被社會拋棄的人。據一項調查統計,某單位退休老人中,有55%死于退休后的兩三年之中。①由此可見,退休帶來的精神損害多么重大,難怪不少人都把退休后的兩年稱為“兩年關”,這個關口如果過不去,人生也就走到盡頭了。
任何有理解力的人都知道,單一的文明是枯燥而失去創造力的,而充滿差異的各種地方性知識與鄉土文明是豐富多彩的,是現實世界富有創造性的源泉。全球化文明的重塑直接指向鄉土文明所慣有的各種機制,打破與鄉土文明生成語境相適應的生活節奏、生活情節與生活樣態,許多被鄉土文明認為經典的文本與意象無不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許多被感動、被流傳的故事與事件,都受到全球化無情的侵蝕而減弱和消失。全球化的稀釋作用進一步減弱了鄉土文明語境的歸宿感和認同性質,歸屬的情感被全球化所解構:一杯故土、一棵鄉樹、一條小河、一陣秋風、一行大雁在全球化同一性的背景下,越來越顯得孤立和無助,而且鄉土文明在轟鳴的城市化推土機,以及世界生產與消贊的機制下,日漸破損和凋敝,最美好的鄉土情結只能靠想像來填補。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全球化文明的生成必然要為各種鄉土情結留下編織的空場和機會,重塑鄉土語境的價值,改變鄉土情愁、辛酸的失落心態,弘揚鄉土對于全球化文明的建構意義,從根本上破除本土化、地方性與全球化的沖突心態,在真實又無法回避的全球化場景中,以鄉土的浯境展示全球化文明的巨大包容性和差異性。
總之,歷史上的封閉、自足、自我循環的文明發展形態,已經被全球化開放式、網絡化、極度寬容的文明發展模式所替代,文明生存的邊界、內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變的東西南北的地理方位讓位于全球化旋轉的文明構圖。全球化時代中的文明沖突依然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的色彩,在區分敵我、親疏、遠近的世界關系格局中,各種利益之間的爭奪越來越以各種“非利益的形式”表現出來。世界文明的沖突并不令人恐懼和害怕,因為文明的交往中必然涵蓋著各種誤會解、矛盾和沖突,而設想一種完全和諧、溫情和友善的全球化文明交往模式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有重塑全球化文明生成的新語境,把握不同文明在全球化時空中新的歷史命運,一種適應和滿足人們和平、發展、共同進步的文明新形態才會深入人心,逐步獲得不同文明圈層的真正理解與認同,最終實現向“全球化文明”實踐領域的順利轉化。
這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它還具有其與身俱來的神性。這個神性并不是來自神祗的世界,來自超越的理念,而是出自人的德性設計及其對于天命的體認,是“以德配天”、“敬天以德”的價值印證。道德的講求及其修養,成為“神性”能否構成、能否體現發揮的必備條件。
“德”與“天”的巧妙組合,構成了中國價值理念獨特的“神性”。如果按照韋伯式的解釋方式,中國文化的和諧特征主要的是來自于超越世界與世俗世界的和平共處方式。而在實際上,這個神圣的超越世界(天)與現實的世俗世界(德),在中國的歷史文化理念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真實的緊張的對峙,宗教價值及其理念由此成為社會秩序的建構基礎,而社會秩序的合法性證明則主要出自于這一“文化神性”。
這個“文化神性”,才是中國文化和諧的基礎,中國人追求和諧的文化基因,從而促使中國文化在其整體價值取向上具有一種人世的、理性主義的、和平主義的特質。因此,所謂“和諧”的問題,是基于文化價值理念的層面(德與天的組合)而非社會歷史的基礎,是一種文化理想而已。而因為這個文化理想所具有的權威及其神性,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神性”,導致了中國文化和諧特征的孕育成型。在其初級形式之上,對于這種價值方式的選擇,與其說是政治的和經濟的制約,毋寧說是宗教的養成和出自宗教的選擇結果。
然而,盡管這個“文化神性”不同于社會理性,但是,對于這一“文化神性”的認識和體驗,卻非社會、歷史的基礎不可。關鍵不是在于宗教的有無或宗教本身一神、多神的特征,而在乎通過這個內涵多層、復雜奧妙的“德”、“天”組合模式及其“文化神性”,考察中國特征的神人結合方式以及圣俗兩個世界之間的整體和諧形式。
二、作為現實秩序或權力要求
從“禮之用,和為貴”的前后關聯來加以考察,“禮”與“和”是兩個既聯系亦分別的范疇。相比較而宵,”秩序”這個概念,似乎與注重于價值精神的“和諧”理念不同,它更在乎現實社會的經驗性質。無論這是有序還是無序,它都會直接與現實社會之中某種行為、制度、權威相與聯系,而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要求。至于儒家思想體系所包含的“秩序悄結”①的說法,乃是把價值規范的講求和社會政治的要求相互結合起來了。
實際上,中國文化所追求、論證的是“和諧”的價值理念,而中國歷代統治者從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則無不追求“秩序”。一是向往和諧,一是追求秩序,互有聯系亦有區別,但是卻常常處于整合的常態之中。正如羅伯特·貝拉所指出的那樣,這是以一種以調適平衡為中心的“整合性價值”體系②,可以將秩序與和諧整合為一個價值體系,相互沿用,彼此引證。
這就是中國社會、文化的奧妙之處了。一個“秩序情結”,將文化的理想與權力的追求整合為一個情結。其中,文化的理想出自神性,秩序的向往出自社會權力。因此,對于中國歷史的秩序情結,我們也可以提出這樣彼此關聯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宗教如何構成”,一個是“社會如何構成”,前者解決合法性問題,后者注重由此合法性而最終衍生的秩序,問題的落實則是宗教與社會的關系構成。
據此而論,《牡丹亭》是作于用世之心很強的思想階段嗎?為進一步研究{牡丹亭》內在的豐富性,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看,《牡丹亭》對情的肯定,雖尚未超越人的世俗境界的層面,但也許已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抵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澄明境界亦即大自在的意志自由境界?;蛟S,《牡丹亭》正處于這樣的兩者之間。這是因為湯顯祖思想的矛盾而引發的思考。本文判定湯顯祖尚未超越“情”的閾限,故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從現世人生(世俗世界)的層面考察《牡丹亭》,論述其所表達的意志自由之精神。
“忙處拋人閑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睖@祖在編撰《牡丹亭》時這樣感嘆。劇中人物杜麗娘亦曾嘆息:“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傷心畫出難?!碑斘覀冊诩氶啘@祖的著作時,亦不免太息深深。我們愈益發現,湯顯祖的生活經歷跌宕起伏,他的思想歷程更是曲折無邊。儒、道、釋的哲學理念和宗教意識,當時正在高漲的各種革新精神以及“異端”思想,都曾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各種思想影響不僅明顯地體現在他的藝術作品中,也在他的理論著述中留下印跡。只有從他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理念的全面考察中來體悟他的藝術精神,才能真切領解其作品的獨創性和復雜性。正因為湯顯祖是一個有獨特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矛盾的思想結構的人,他的戲曲創作也就自然與眾不同。他所極力標舉的“情”,既宜揚了生命存在的絕對合理,也宣告了人格獨立、意志自由的不容侵犯,同時表示了戲曲創作超越時空界限的巨大力量和極大自由。他的作品,給我們顯示了一個多么豐富的人,顯示了一個深臨恍惚悲憫而又充滿思辯性、主觀戰斗性和個性魅力的天才作家的形象。
六朝科技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創新成果的層出不窮合高度繁榮。這個特點,可以說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階段性規律的一個重要體現。
縱觀中國科技發展的漫長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往往以一種創新和總結交替出現的形式而向前演進。在一個歷史階段中,科技發展以創新為其主要特點(當然其中并非沒有總結);而在下一個歷史階段中,科技發展則以總結為其主要特點(當然其中也并非沒有創新);然后再下一個階段又是創新,再下一個階段又是總結……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大致說來,我國的科技發展在先秦時期以創新為主,至秦漢時期則以總結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又以創新為主,隋唐時期又以總結為主,宋元時期又以創新為主,明清時期又以總結為主,至近代而最終匯人了世界科技發展的滾滾洪流之中。
……
卷首語
人為萬物之靈。人之為人,在于他有思想,“唯有思維才能把握本性、實體、世界的普遍力量與究竟目的”(黑格爾語)。這種思考宇宙、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思想,就是促使產生哲學、宗教、藝術、政治、倫理、法律等等的原動力。
《周易,賁》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睗h語中的“人文”,實出于此,意指人類社會的各種精神文化。當炎黃子孫把數千年之上的歷史人物黃帝尊為“人文始祖”時,表明中華民族乃是一個崇尚人文傳統的民族。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無法脫離社會而生存,同樣,社會的發展也不能脫離人的生產實踐活動以及文化創造活動?!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一句話顯示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已經認識到:要使天下(即社會)得到教化,趨于完善,人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迄至今日,我們或許更可以說:人文發展無法脫離社會實踐,社會進步不能忽視人文因素。
創辦這本學術集刊并取名為《人文與社會》,其宗旨就是研究人文歷史傳統,關注當下社會發展。是為序。
編者于200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