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69,视频日韩p影院永久免费,久久国产91吞精口爆,公交车伦流澡到高潮hnp
  • <track id="okkos"><span id="okkos"></span></track>

        <bdo id="okkos"><dfn id="okkos"></dfn></bdo>
        <track id="okkos"></track>

          嶺南大學

          基本介紹

          迷你型的香港嶺南大學 - 老嶺南大學在舊中國最初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以后收歸中國人自辦的私立大學。其前身為格致書院,創辦于1888年(光緒十四年),校址設在廣州城內。1904年遷至廣州河南康樂村,改名嶺南學堂。

          1918年定名嶺南大學,主要設立文理科,由美國人任學校監督(校長),中國人任副監督和教務長。在美國設有董事會。1925~1927年,廣州處于大革命高潮,該校工人、學生連續罷工、罷課,1927年 4月,學校宣布停辦,并遣散職工。當時以著名律師錢樹芬為首的一批愛國校友倡議接辦學校,同年7月經廣東政府批準,學校收歸中國人自辦,并正式改名私立嶺南大學,成立嶺南大學董事會,任命鐘榮光為校長。原美國紐約董事會改組為嶺南大學美國基金會,主要負責外籍教師的工資。

          自20世紀30年代起,嶺南大學先后設立文、理、工、農、商、醫等學校;在理科招收研究生,頒授碩士學位,還與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國一些大學建立交換生制度,并和美國紐約大學相互承認畢業生學位。該校教學注重基礎理論,大力發展自然科學,重視英語訓練,提倡體育運動,學術空氣濃厚。國內不少著名學者曾先后在該校任教。抗日戰爭期間遷香港、曲江、梅縣等地,抗戰勝利后遷回廣州。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組成現在的中山大學,校址設在嶺南大學舊址。其余學科經過合并調整,分別組成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和中山醫學院。

          創辦歷史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廣州,最早被西方列強恃船堅炮利打開的通商口岸之一,西方紛至沓來創辦新式學校。1884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牧師香便文向長老會倡議,在廣州籌辦一所高等學校。
          選址曾引發一場爭論:香便文主張選址廣州,但學校實際的籌款者和創辦人安德魯·哈巴牧師卻主張選址在華中或華北。因為選址遲遲未定,建校大綱上只有一個“中國基督教大學”的名字,而未確切指明辦校地點。后來,一件事情改變了哈巴的想法。廣州紳士陳子橋(陳少白之父)遞交了一份請愿書,要求定址廣州。請愿書指出科舉制度所設科目的局限性,希望哈巴博士能在廣州盡快建立一座理工學院。當時有400人在這份請愿書上簽了名,其中有鄉紳、學生、商人和其他人士,全部是非基督徒。這些人中包括10位翰林院、11名進士、100多名舉人和秀才、100多名政府官員。哈巴看了請愿書非常高興,說:“我從未聽說在整個傳教史上有這樣的事情?!庇谑峭鈱⑿V范ㄔ趶V州。第二年,哈巴開始在美國募捐基金,設董事局。
          1888年,按照美國式大學創辦的嶺南大學的前身——格致書院在沙基金利埠(現六二三路)開辦了。哈巴擔任管教,有學生十多名,學校以“本諸基督精神設施最高標準的教育”為辦學理念。
          由于身處戰爭年代,建校之初,嶺大校址幾經變遷:1898年遷至廣州四牌樓(現解放中路),當時有學生17人,教員3人;1899年遷到花地萃華園;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學校遷澳門,中文校名改為嶺南學堂。1903年在距廣州城東南十里的康樂村購得200多畝土地,搭上蓋板屋當校舍,學生從十多人增至一百多人。1904年,將永久校址才設立在此。
          1907年,創辦人之一的美國牧師尹士嘉回國,轉晏文士任監督,鐘榮光任協理校務,又籌得120萬元建造校舍,于是擴大班級。1912年再改為“嶺南學?!?。
          開辦之初,規模不大,還缺乏開設完整大學課程的條件,僅辦大學預科四年和本科一、二年級,開設了英文、格致、理化、算術、地理、生物等西學課程,在教學中運用實驗方法,體育課也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清末,學校從規模、管理、教學,都堪稱廣東近代教育的楷模。民國初年,嶺大開設了完整的大學課程,省長廖仲愷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撥出30萬元給嶺大做開辦費。1916年,開辦文理科大學;1918年正式稱為“嶺南大學”;1920年,成立嶺南農科大學,為嶺南大學內分立的大學。在廣東當時的高等院校中,其規模、師資、設備、教學等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

          國人主政

          在20世紀20年代的全國性反對教會與收回教育權運動中,廣大嶺南人以各種形式進行斗爭。最終,紐約董事局終于派出特別考察團于1926年12月底抵穗,與以李應林為首的舊同學委員會9人代表組成的舊同學顧問部經過近一個月的協商,達成了如下方案:“在中國成立校董會,負責嶺南大學的行政管理,包括負責籌措全部中國教職員工的工資,這一作法非比尋常,設在紐約的董事局改為嶺南大學美國基金會,它將名義上仍擁有校園和建筑(農業用地除外),但根據上述條件把它們租給學校(租金后定為每年1萬美元),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資助西方教職員,爭取數量不變?!?
          由舊同學部選出以華人為主體的董事會,并由董事會決定聘請鐘榮光擔任校長,李應林擔任第一任常務副校長。外國人在中國辦理的學校,都只是委任中國人為校長,最高權力機構則一如其舊;由于嶺南處于當時革命運動最蓬勃的廣州,可以說這成為“獨一無二”的結果。
          1927年嶺南大學收回國人辦理后,學校不再以傳教為目的,致力于實用學科設置,把教學科研與社會應用結合起來,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成為新的辦學目標。辦學成績最突出的是農學,當時嶺大和南京金陵大學的農業研究工作是中國高等學校中最出色的。如蠶桑學中,采用科學技術進行蠶種培育,把生產出來的免疫蠶種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推廣,并建立了10個蠶種推廣站。農學院還引進日本、美國的新式繅絲設備和日本先進的繅絲技術,進行繅絲技術改良試驗,試驗成功后,學校把新式設備和技術向順德、南海一帶的絲廠推廣。嶺南大學從1928年始在農學院設植物病理學系,從事華南地區植物病研究工作,是廣東最早進行植物病研究的機構。1932年,植物病理學系受廣東省政府農林局委托,負責華南植物病防除研究工作。該系曾進行桔柑、水稻、甘蔗病防除的研究。農學院曾把夏威夷種木瓜引種在校園內,成為著名的“嶺南木瓜”,并向社會推廣,遠近鄉民爭相栽植。

          戰火歷經

          七七事變后,烽火連天,舉世震蕩。嶺南陷于癱瘓狀態,加上經濟困難,員工欠薪,汲汲難以維持。李應林入主嶺南后,首先籌集資金,清發欠薪,解決經濟困難,堅持繼續在廣州開課。1937年10月,嶺南大學全體教職員發表《告全體同學書》:“我校于此種緊張嚴重局面下,仍一依政府公布時間上課,未膏一日輟,以迄于今……‘母校屹立,風波不搖?!轿粑崛酥炗谛8枵?,現既經呈見于事實,廣州各大學之從事復課者,且群為我校之響應,此種現象,凡愛護嶺南者,想必同引為深慰……總之,吾人認定本學年己展開我校校史,我國國史最嚴重的一頁……同人于飛機聲中,炸彈聲中服務校內,當以此義互勉,茲更提出與同學諸君共勉……我校員生茍人人具此決心,不難可立轉為最光榮之一頁校史,一頁國史……”
          在敵機轟炸聲中,嶺南堅持在廣州開課。1938年初,學校奉令開設戰時鄉村服務,凡文、商科學生必須修習,組織本校戰時鄉村服務團,團長由曾昭森教授擔任,分成十幾隊,每周出發河南各鄉辦理戰時服務工作。他們向群眾宣傳抗戰,大大提高了抗戰情緒。6月,學校還在香港舉行新生入學試驗,考生300余人,取錄166名。

          南遷香港

          1938年10月,日軍在大鵬灣登陸,警號傳來,師生開始撤離。月底,校中各部主管人員及大部份學生聚集在香港,借用香港大學校舍于11月15日復課。其間,美基金會發來“大學停辦”電文,李應林對此置若罔聞,并發表《苦難中的新生》演講,表明即使赤手空拳,也要保持母校生命之存在。中國人主辦嶺南不屈不撓、蔑視困難、獨立自主精神,為世人所感嘆。
          在香港,嶺南一方面借港大課室上課,一方面計劃內遷。是時,農學院院長古桂芬認為:廣東沿海富庶地區經己淪陷,因此,發展大后方的農業生產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力主農學院迅即遷入內地,以促進內地農業生產,支援抗日戰爭。
          1939年夏,學校決定古桂芬院長、林書洛助教、李振威先生北上韶關,得當時廣東省主席李漢魂親自介紹選址,采用當地最經濟的辦法,竹織批蕩,松皮蓋頂,建設了既有禮堂、課室、實驗室、圖書館,又有男、女同學宿舍,單身教工宿舍,還開辟了實驗農場。
          在建設過程中,古院長由于任務繁重操勞過度,仍帶病巡視工地,終因身體不支暈倒在工地,搶救無效,以身殉職。為實現他的促進內地農業生產,支援抗日戰爭的信念而獻出生命。和古院長共事多年的李應林深為悲痛,挽曰:“噩耗乍傳初未信,歸魂猶望或生還?!辩姌s光題曰:“生為農學,死為農學。既忠于校,尤忠于國……愿南大一家人,當今大時代中,毋忘此先知先覺?!笨箲饎倮?,嶺南人把他的遺骨移葬康樂校園中,以昭示他愛國愛校精神。
          身處香港的李校長預感前途多艱,為謀嶺南大學退路,不僅派古桂芬去粵北坪石籌辦農學院,還率領教職員多次經南雄、韶關至坪石,研究嶺南大學撤返內地之策。

          暫居韶關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李應林也受到日軍通緝。他偷渡九龍,經過日寇層層關卡盤查和封鎖,歷盡艱險,抵達粵北,又得美基金會“大學停辦”的電文,隨即赴重慶,向教育部提出借款復校,教育部答復:“改國立,全部教育經費教育部包起,不改國立,一文不借?!崩顟旨炔宦爮拿阑饡摹瓣P門”主張,也不接受教育部“省事省心”的辦法,決心堅持獨立自主,自力自造,開明開放的嶺南精神。
          一再受到侵略者嚴重打擊,再次面臨存亡絕續的緊要關頭,李應林校長努力向社會各方籌募經費。返韶關后,得到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支持,把所部原訓練場地韶關仙人廟大村48座大小草棚交嶺南大學作復校校址,把房屋設備撥交嶺南大學使用,撥槍數十枝供嶺南大學成立自衛隊,又從湖南調給嶺南大學一批大米。于是嶺南大學在此建起簡易校舍,大學分科授課,附中同時開學。農學院在坪石,醫學院在韶關,使嶺南大學在日寇進攻的狂風暴雨中巍然挺立,維系了大批青年學生。
          對于在大村的生活,曾任嶺南分校校長的司徒衛這樣寫道:“學校駐韶辦事處設青年會中,地址則向循道會借用者,斗室湫隘,案牘寡如,員生報到者摩肩擦肘,如沙丁魚之在罐中,而校長則與二、三同工即于此數方尺間埋頭工作。校長見余,不及寒暄,劈頭先曰:‘茲有極僥趣味之工作,專候兄來,其為我開發大村校址如何?’應之曰:‘可?!ㄔ诖蟠澹?,此時唯一家具只一木水桶,既以之覆蓋食物,其底則吾人之食桌也……鄉人以痼于閉關自守之念,新客難得歡迎,始至時,舉凡糧食、蔬菜、肉類,皆拒不見售,校去集市遠,采購維艱矣!”
          香港淪陷后,香港大學停辦,流亡學生進入內地,遠赴仙人廟到嶺南大學借讀。沈體蘭校長主持的東吳大學,龔約翰校長、招觀海教授主持的廣州協和神學院也在仙人廟復辦。此后三所院校鼎立,團結互助。1945年初,韶關陷敵前夕,嶺南大學師生疏散至坪石、連縣等地,經濟陷入絕境。李應林即到梅縣設立對外聯絡辦事處,籌集經費接濟,使嶺南大學能一直堅持到日寇投降而沒有解散。

          重建校園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李應林赴穗重建校園,恢復校務,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學校的規模和教育質量都達到新的高峰。把嶺南大學建成一所立足華南面向全國的高水平大學,成為新的辦學目標。學校聘請李廷安醫生任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醫院院長,聘原北京協和醫學院著名的X光專家謝志光、內科專家陳國楨任教授。李廷安逝世后,謝志光繼任醫學院長兼附屬博濟醫院院長,陳國楨兼博濟醫院內科主任。他們分別取代了原由美籍教授擔任的職務,李應林一直采取提高中國人在校內地位的方針,這都是當初抬李壓鐘的美國人所始料不及的。
          李校長還爭取校董富國煤礦公司老板譚禮庭向大學獻產,建立譚禮庭基金會,爭取僑商鄭植之為改良潮州柑向大學捐贈學額。這一系列措施,都有助于減輕嶺南大學對美基會的經濟依賴。
          1948年,李應林辭去嶺南大學校長職務。1951年,他在香港,用嶺南大學美國基金會以及燕京、金陵、滬江、圣約翰等13家教會大學在香港的存款,籌辦了崇基大學,自任校長,安排了大量去港的嶺南大學師生員工。

          遺風留傳

          1953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嶺南大學有關科系分別并入中山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
          1967年,一些廣州嶺南大學校友在香港籌辦嶺南學院;
          1987年12月,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經國家教委批準成立。
          1996年,遷到屯門虎地永久校址;
          1999年,升格成為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開辦3類課程,涵蓋人文學科、工商管理及社會科學,共有13個學系,此外亦開辦7個碩士及博士課程。

          辦學特色

          學生自治會

          嶺南大學倡導學生自治,帶有濃厚的美國學校風格。校內有三個基本學生組織:學生自治會、治食會和體育會。其中學生自治會又叫學生青年會,處理涉及到全體學生的事務,還規定了學生行為規范,并有一套金額不等的罰款制度。比如說,講粗口或戲弄別人罰款5角等。由班會職員實施罰金,班會職員包括:一名糾察提出犯規事實,一名裁判審理此事,一名司庫負責保管罰金。如果有學生覺得同學對他不公,可以向學生會提出申訴。學生青年會成員在學年結束時由學校主持選舉,全體“嶺南人”投票選出,下一學年上任。除了財務員由教師擔任,其他全由學生充當。年終時,積累的罰金用于學生公益事業。
          學生青年會除了為學生開展的服務工作外,還開展“鄉村服務”和“工人服務”,經常在假日或周末組織學生到附近鄉村舉辦衛生宣傳,施醫贈藥、防疫注射、種痘、組織平民識字班等,并為校內工友舉辦工人夜校。青年會還辦了一所小學,主要為校內職工而設,收費低廉,同時經營校內小食部“八角亭”,收入作為小學經費。

          男女平等

          五四運動反對封建禮教,提倡男女平等,以北京大學為首興起男女同校運動。早在1906年,嶺南學堂中學部就允許女生與男生同班上課,當時4名女生都是本校教授的女兒。1917年,嶺南大學開始男女同校,在廣東屬先行者。至1921年,文理科大學已有女生28名,第二年,首位嶺南大學女畢業生獲得文學士學位。除了一般的課程教育,嶺南大學還專門為女生開設了家政一科,主要內容是教會女生如何當好一個家庭主婦,包括如何烹飪,如何縫制時裝,如何講究西方社會的社交禮貌,如何布置餐桌、安排座位、招待客人等等。
          1933年,一棟花費十多萬美元的女生宿舍樓建成。由于宿舍豪華、漂亮,被叫做“廣寒宮”。這棟宿舍樓有三層,每個房間住兩個或三個學生。房間設備齊全,每個人有專用衣櫥、書柜、書桌、臺燈等設備。另有大會客室,設有冰箱、橋牌桌,女同學可以在這里接待男朋友。后來,為了方便一些還沒有男朋友的女學生,又布置了一間不接待男人的會客室,被稱為“Girls only”。此后70多年,這棟建筑一直作為女生宿舍,現在是中山大學的女研究生宿舍,“廣寒宮”這個頗具詩意的名字也沿用至今。

          華僑教育

          嶺南大學從創立之日,就招收海外歸來的華僑子弟入學。民國初年嶺大正式附設華僑學校,“專為利便華僑學生歸國求學及促進華僑教育?!比A僑學校的校舍由南洋華僑捐資修建。華僑學校成立以后,僑生人數與年俱增,如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就從新加坡歸國就讀嶺大華僑學校。數十年來嶺大培育了大批僑生,其華僑教育成績得到海外華僑的支持,他們強烈要求嶺大派員在海外辦僑校。1929年,嶺大在新加坡開設分校,1938年底在越南西貢也開辦了嶺南分校。嶺大開創了我國華僑教育的先河,華僑教育成為嶺大的辦學特色。
          華僑也為嶺大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嶺大的經費來源,除
          了一部分來自學生學費外,主要來自社會的捐助,而華僑捐資占了其中很大比例。早于1909年鐘榮光就開始出洋向海外華僑募捐。1915年,鐘榮光在北美各城市發起成立嶺南共進會,由入會華僑每年認捐??倳O于美國紐約,分會遍布美國和加拿大的36個城市。1916年至1918年華僑捐款12100美元。1925年,鐘榮光出訪美洲厄瓜多爾、秘魯、智利、阿根廷、巴西、古巴、美國等國,向華僑募集辦學經費。據統計,歷年來海外
          華僑先后向嶺大捐款達120多萬元。嶺南大學的校舍多由華僑捐建,如張弼士堂、爪哇堂、陸佑堂、陳嘉庚堂、翹遷堂、文虎堂、馬應彪護養院,等等。

          相關信息

          大學校歌

          散逐東風滿穗城——廣州嶺南大學
          平原廣闊,了近目前,江水流其間。
          群邱遠繞,恒為障護,奮前莫畏難。
          母校屹立,風波不搖,佳氣承遠方。
          地美人娛,乃祖所賜,愛保兩勿忘。
          韶光幾度,花娛鳥樂,飽受春風雨。
          使我樂輸,黃金時刻,基爾高黌序。
          當前百事,待儂擔負,不怕半途廢。
          壯我胸懷,得如昔在,母校光風里。

          部分校友

          陳少白(1869-1934)幼名聞紹,號夔石,江門外海人。民主革命先驅。1888年第一名報讀嶺南大學的學生。
          史堅如(1879-1900)廣東番禺人,原名久緯,初號經如,后改堅如。為國民革命第一位犧牲的烈士。
          陳寅?。?890-1969)江西修水人。國學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1949年起在嶺南大學任教。
          甘乃光(1897-1956)字自明,廣西岑溪人。他以《先秦經濟思想史》成為開創中國經濟思想史專門研究的“第一人”。1922年畢業于嶺南大學經濟系。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人。語言學家、詩人。1948年起在嶺南大學任教。
          陳榮捷(1901-1994)廣東開平人,美籍華人。哲學史家、朱子學專家,Dartmouth學院中國哲學與文化教授。1921年入嶺南大學。
          梁宗岱(1903-1983)廣東新會人。翻譯家、詩人。1923年就讀于廣州嶺南大學。
          冼星海(1905-1945)祖籍廣東番禹,生于澳門。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25年升入嶺南大學預科。
          廖承志(1908-1983)廣東惠陽人,生于日本東京。無產階級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曾就讀于嶺南大學。
          胡秀英(1908-)女,江蘇徐州人。植物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1937年獲嶺南大學碩士學位。
          曾呈奎(1909-2005)出生于福建廈門市。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4年獲嶺南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婁成后(1911-2009)浙江紹興人。植物生理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1934年獲嶺南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
          張恩虬(1916-1990)廣東廣州人。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教嶺南大學。
          林為干(1919-)生于廣東臺山。微波理論學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51年回國后在嶺南大學任教。
          黃維垣(1921-)福建莆田人?;瘜W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49年獲嶺南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林尚安(1924-)福建省永定縣人。高分子化學家,中山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獲嶺南大學化學碩士學位。
          梁羽生(1922-2009)本名陳文統,生于廣西蒙山。作家,第三代武俠小說的開創者??箲饎倮缶妥x于廣州嶺南大學國際經濟。
          黃翠芬(1921-)女,祖籍臺山,生于廣州。微生物、免疫及遺傳工程專家,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1944年畢業于嶺南大學。
          陳香梅(1925-)祖籍廣東南海,生于北京。社會活動家。1943年畢業于嶺南大學。
          黃本立(1925-)祖籍廣東新會,生于香港。光譜化學家,廈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49年就讀于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
          曹安邦(1929-)廣東中山市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教授。1949年嶺南大學畢業。
          盧永根(1930-)祖籍廣州花都區,生于香港。作物遺傳育種學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53年畢業于華南農學院農學系。
          鄭儒永(1931-)女,原籍廣東省潮陽縣,出生于香港。系統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49年保送入廣州嶺南大學選讀農學院植物病理系。
          李紹珍(1932-2001)女,廣東省臺山市人。眼科專家,中山醫科大學眼科教授。1954年畢業于嶺南大學醫學院醫本科。
          李方華(1932-)女,原籍廣東省德慶縣,生于香港。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49就讀于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
          林浩然(1934-)生于海南省文昌縣。魚類生理學及魚類養殖學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0年進入嶺南大學生物系學習。

          出版刊物

          (一)《嶺南學報》。嶺南大學為宣揚、獎勵與推進獨立研究學風,于1930年設學報編輯委員會,出版《嶺南學報》,每年1卷4期??歉鲗W院關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國學研究的專著,也出版叢書。
          (二)《嶺南農刊》及《嶺南科學雜志》(英文版)。這是農學院的出版物,英文《嶺南農刊》創刊于1922年底,每年1卷2期。1927年底,擴充報導范圍,凡有關農藝、園藝、畜牧、農村經濟、植物學、動物學、細菌學、寄生蟲學、人類學、古物學、生物統計、醫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等專著與論文都可發表,改刊名為《嶺南科學雜志》(英文版),每卷4期,間
          或出版特刊,如1928年和1933年出版有科學會議特刊。每期發行數量不少,國外就有60個國家400多冊,其中250冊用于交換,獲得500種外國重要刊物。這個刊物獲得了國內同行的好評。
          (三)《嶺南科學報》。該報是為篇幅較長、富有地方特色、又不適合雜志發表的專著所設立的科學園地,不定期出版。1941年出版的第1期“嶺南大學校園之51種植物”,160頁,圖譜也多;1942年5月出版的第3期“爛頭島之植物”,44頁;同年10月出版的第4期“豆漿之化學性質之研究”,38頁;1945年1月出版的第5期“南中國(尤是廣東)淡水漁業之初步研究”,70頁,附彩圖及黑白圖12版。此外,還出版有關昆蟲論著等,公開發行。
          (四)《農事月刊》與《農事雙月刊》?!掇r事月刊》創辦于1922年7月,年出1卷,月出1號。辦刊宗旨是提倡農業,鼓吹改良。公開出版,月印千冊,寄送全國各農業學校、農事機關、農事試驗場、公私團體、圖書館、廣東省高級行政機關以及農民。1923年7月,從第2卷第l號起,一律收回工本費以彌補經費之不足。自1926年7月,第5卷第1號起增加篇幅,并改刊名為《農事雙月刊》。1927年8月,嶺南農大改為嶺南大學農學院后,所有刊物統由學校出版委員會管理。由于經費問題,1929年7月???,但在廣大讀者的要求下,又于1930年復刊。

          孫中山與嶺南大學

          孫中山與嶺大的淵源可追溯至格致書院時期。早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初期,就有學生如陳少白、史堅如、高劍父等追隨孫中山革命。進入民國,孫中山先生曾三次造訪嶺南大學。
          1912年2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后,任全國鐵路督辦,從事振興實業,倡導“建設之學問”,5月9日,孫中山蒞臨嶺大參觀,向全校師生作了《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宋慶齡沖破叛軍封鎖后,到嶺大鐘榮光家中避難。1923年春,孫中山在廣州第三次建立革命政權——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同年12月21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到嶺大視察,向嶺大師生發表演講,希望學生擔負起建設民國的責任,“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924年5月2日,嶺南大學舉行紀念紀念史堅如烈士像揭幕暨黃花崗起義13周年大會,孫中山先生應邀出席了紀念大會,并向師生作了題為《世界道德之新潮流》的演說,希望青年學生立志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
          孫中山先生對嶺南大學的辦學成績曾予以充分肯定,并給予經濟資助。1918年孫中山在廣州任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時,曾讓秘書致函嶺南大學,信中說:“大元帥對貴校極感興趣,對其超卓之成就,亦極之嘉許……如時機成熟,彼定對此優異之學校悉力贊助?!?918年4月,孫中山向嶺大捐助了2千元辦學經費。其后,孫中山先生發起捐建嶺南大學附設的嶺南醫院,并首先捐款1千元。
          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第二次到嶺南大學視察時,發表《學生要立大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演說。他指出古今人物名望的高大,不在于他做的官大,而在于他所做事業的成功。他勉勵學生要做有益于社會的事,不可做大官。要重新把中華民國建設好,讓民國的文明,將來能和各國并駕齊驅。
          1924年5月1日,孫中山在廖仲愷等人陪同下第三次到嶺南大學,孫中山發表演說,勉勵學生們要學習黃花崗先烈的志氣和新道德,發奮讀書,研究為人類服務的各種學問。有了學問,便要立志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要像七十二烈士那樣,雖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孫中山先后三次到嶺南大學發表演說,宣傳革命,大大激勵了嶺南師生的讀書熱情和積極性,從而也和師生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第一任校長

          鐘榮光,字惺可,1866年生,香山縣小欖鎮人。家族頗負名望。他自幼勤奮好學,16歲考中秀才,23歲已設館授徒,25歲在科場代筆。28歲考中舉人,馳騁廣東文壇,與劉學詢、江孔殷、蔡乃煌被當時文人稱“四大金剛”。其后,鐘榮光又結識同鄉孫中山等,參與1895年廣州起義的籌餉工作。1896年加入興中會,創辦報紙,鼓吹革命。
          1899年,鐘榮光受聘美國人開辦的廣州格致書院任漢文教習,皈依基督教,并戒除作為風流文士的所有不良嗜好。1909年,鐘榮光作環球漫游為學?;I款。1911年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任廣東教育司長。1913年秋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17年,鐘榮光回國任嶺南大學副校長、嶺南農科大學校長。
          1927年8月1日舉行了嶺南大學交接典禮,上任后的鐘榮光、李應林對學校的教育方針進行改革,只強調以基督精神治校,不再以培養基督徒為主旨。學校的宗教色彩大為減弱,轉為注重根據本國、本地區的實情和需要培養人才的高等學府。作為校長鐘榮光盡心盡力,多次到世界各地籌款,將嶺南大學從一間基督教書院,發展成一所設有文、理、工、農,醫、商等學科的綜合性現代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弟子遍全球,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并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學互相承認學歷。
          鐘榮光的民族自尊心很強,他不愿凡事聽命于美國人,而美國人則憑借紐約嶺南大學美國基金會保有校產產權,認為美基金執行秘書可以以顧問的身份決定學校大計。鐘榮光則要把嶺南大學辦成南中國最大規模的大學,認為校長應有管理大學的大權。美國顧問與鐘校長的矛盾由此愈演愈烈,1938年操縱校董會以年老多病為由改選鐘榮光為名譽校長,原副校長李應林接任校長之職。
          在70歲自撰挽聯中,他總結自己的一生:“三十年科舉沉迷,自從知罪悔改以來,革過命,無黨勛,作過官,無政績,留過學,無文憑,才力總后人,惟一事工,盡瘁嶺南至死;兩半球舟車習慣,但以任務完成為樂,不私財,有日用,不養子,有徒眾,不求名,有記述,靈魂乃真我,幾多磨煉,榮歸基督永生?!贝_是一個真實的寫照??箲鸨l,廣州淪陷,學校遷往香港。1942年1月7日,鐘榮光在憂憤中病逝于香港,終年76歲。

          香港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前身是廣州嶺南大學,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于1888年創辦。
          廣州嶺南大學曾多次遷校。她于1900年遷到澳門,再于1904年遷回廣州。之後于1937年遷到香港,再于1942年遷到廣州以北的韶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 州嶺南大學終遷回廣州。 于1953年,廣州嶺南大學被并入中山大學。
          香港嶺南大學于1888年始創于廣州,后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南方著名的大學。解放后,內地高等院校進行調整,嶺南大學于1967年立足香港。嶺南大學肩負著在香港推動博雅教育的特殊使命,并矢志成為一所國際馳名且具備香港特色的博雅大學。
          嶺南大學 Lingnan University(簡稱嶺大)位于香港屯門虎地,青山公路嶺南段?,F校址于1996年建成遷入。前校址于香港島司徒拔道。
          香港的嶺南學院,則是由廣州嶺南大學一些校友,于1967年在港籌辦。于開辦初期,只提供一些預科及非學位課程。
          1991年,嶺南學院獲大學及理工撥款資助委員會資助。
          1996年,嶺南學院遷到屯門虎地永久校址。
          1999年7月30日,嶺南學院獲升格成為嶺南大學。

          詞條信息

          • 瀏覽次數: 2870 次

          • 更新時間: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