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69,视频日韩p影院永久免费,久久国产91吞精口爆,公交车伦流澡到高潮hnp
  • <track id="okkos"><span id="okkos"></span></track>

        <bdo id="okkos"><dfn id="okkos"></dfn></bdo>
        <track id="okkos"></track>

          不良習慣

          舌習慣:多發生在替牙期,兒童常用舌尖舔弄松動的乳牙或剛萌出的恒牙,都會形成舌習慣。舌習慣包括吐舌習慣、舔牙習慣和伸舌習慣。吐舌習慣是舌吐在上下前牙之間,阻礙恒牙的萌出使前牙形成梭形的開頜隙。舔牙習慣是用舌尖舔上下前牙的舌側,使牙向唇側傾斜,散開出現牙間隙,甚至形成雙牙弓前突。如兒童患慢性扁桃體炎、慢性咽炎等疾病,為了使呼吸道暢通,常將舌向前伸,從而引發伸舌不良習慣,可造成前牙開頜并伴有下頜前突畸形。

          吮指習慣:有70%的嬰兒從3~4個月開始有吮指的動作,這種動作在兩歲以后逐漸自行消失。在這段時間內吮指動作屬于生理活動,如果在3歲以后還不停止就屬于不良習慣。吮指時,拇指含在上下牙弓之間,造成前牙小開頜;而且由于口內肌肉動力的不平衡,兩頰收縮而使牙弓狹窄、上前牙突出、開唇露齒。

          唇習慣:多為咬下唇,使上前牙向唇側傾斜并出現牙間隙,咬上唇則形成前牙反頜。

          咬物習慣:以咬鉛筆及啃指甲者多見,還有咬三角板、衣角、袖口、手帕、被角及吮橡皮奶頭等不良習慣,久而久之,可造成局部小開頜。

          下頜前伸習慣:學齡兒童喜歡模仿他人,如見到下頜前突的患者喜歡模仿,時間長會形成下頜前突畸形。

          偏側咀嚼習慣:多因一側牙有齲壞,乳磨牙早失,迫使兒童只能用健側牙齒咀嚼,日久,咀嚼側發育良好,廢用側發育不足,形成面部不對稱畸形。

          對兒童口腔不良習慣,首先從教育引導著手,說服兒童自覺廢除不良習慣,如果說服無效則應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吮指兒童可在手指上涂抹苦味藥或戴指套;吐舌、咬唇、吮指等習慣可找口腔正畸醫生做不良習慣破除器;偏側咀嚼的患兒要及時治療病牙,使兩側牙齒健康,均能咀嚼,使換牙順利完成,讓孩子擁有一口健康整齊的牙齒。

          小孩刷牙竅門

          專家認為,一般來說,在孩子到了兩歲半,20顆乳牙都萌出后,就可以開始教孩子學刷牙;3歲左右應讓孩子養成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習慣;如果孩子還沒有掌握含漱技巧,可以暫時不用牙膏,而改用較濃的茶葉水來刷牙,因為茶葉水中也含有防齲作用的氟元素。

          孩子用的牙刷、牙膏和漱口杯既要符合兒童的特殊要求,又要鮮艷活潑、方便耐用,以引起孩子刷牙的興趣。

          如果孩子開始時不易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一般可先學拉鋸式的橫刷,數月后逐漸過渡到上下旋轉式的豎刷。

          同時,父母自己應養成良好的護牙習慣,用言傳身教去帶動孩子:比如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每晚睡前5分鐘,與孩子一起刷牙,然后不再吃零食等。

          兒童看電視有“八忌”

          兒童  每天長時間地看電視,容易使孩子神經系統與機體產生疲勞,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影響學習等其它活動的正常進行。學齡前兒童每天看電視時間最好控制在40分鐘之內,而且最好有父母陪伴,避免長期獨自觀看電視讓孩子形成孤獨癥。

          一般來說,看電視時,把孩子的座位安放在距離電視機2.5~4米處為宜。

          高音量的刺激容易使聽覺的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的聽覺習慣,而且導致視覺等感受性的下降。相反,采用相對小的音量,對孩子的聽力、視力、注意力等的發展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晚上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時,不要把照明燈都關閉,在電視機后方安上一盞小紅燈,可起到保護視力的作用。

          兒童看電視時,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懷里,都容易使孩子未定型的脊柱發生變形與彎曲等,養成不良的坐姿習慣。

          躺在沙發里或床上看電視更是不當,這樣,眼睛的視線與電視機屏幕就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會出現眼壓增高,視覺模糊和視力下降等現象,嚴重者還會造成眼睛斜視等疾病。

          飯后孩子即看電視,容易使孩子的大腦興奮中心轉移,注意力高度集中于電視內容,形成消化液分泌的停滯與食物的沉積現象,影響腸胃的消化。

          邊看電視邊吃飯或糖果、瓜子等,容易加重孩子的消化負擔,影響消化功能。長期如此,還容易養成吃零食的不良習慣。

          武打兇殺,以及成年人的電視節目都不適合兒童看。這種超前的鏡頭感染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而且容易使孩子產生好奇心,進行模仿。

          兒童培養

          兒童時期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對兒童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兒童以后的生長發育過程,包括知識,

          思想,價值觀,世界觀等等在這個時期都是處于一個啟蒙的階段,所以對兒童的培養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兒童的培養關乎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科教興國戰略中鄧小平就提出“教育從娃娃抓起”的口號。

          兒童培養方面

          第一:科學知識方面,這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但是要注意培養的方式和方法,不宜使用一種直接的傳教方式,而應該更多的是一種誘導和啟發的方式,讓兒童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去思考,去總結。這樣能夠更好地鍛煉兒童的思維,豐富兒童的想象力。

          第二:想象力方面。兒童處于一個各方面急需開發的時期,沒有受到社會各種知識和思想的束縛,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所以能夠更好地通過一種誘導盡可能的開發他們的想象力,這樣對兒童智力和身心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可以通過一種家長自己講故事或者選擇一些音箱給孩子講故事,如雅蘭仕的音箱附送的聲音圖書館里面的兒童故事就能夠很好的幫助家長開發想象力,啟發兒童的思維?;蛘咭部梢酝ㄟ^一些益智的游戲讓孩子參與進來,進行互動,也能提升兒童的智力。

          第三:兒童自身興趣的培養。兒童這個時期的孩子都處于不定型時期,所以家長不應該按照自己的意識和興趣該孩子設定方向,甚至是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學習,而是應該尊重孩子自身的選擇,發現孩子自身的興趣和特長,并加以誘導和支持,起到一種引導的作用。

          心理健康

          兒童  健康的軀體和發育正常的大腦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父母雙方的遺傳因子,如肌體的構造、形態、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大腦等的特征都可以傳給后代。還有許多遺傳性疾病會伴有智力低下、精神異?;蛏眢w畸形等癥狀而影響心理的健全發展。另外每個孩子生下來即表現有不同的氣質特點(氣質的生理基礎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這是遺傳的。如細心觀察的產房護士或父母會發現一些新生兒屬于容易型:他們比較溫順,睡和醒、饑和飽、大小便都很有規律。而另一些孩子屬于困難型:他們特別好動,不??摁[,難以哄住,也缺乏生活規律性,屬于難以照管的孩子。還有一些孩子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其他孩子則介于他們之間,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雖然是遺傳的,但可因環境和教育訓練而發生一定改變。

          在正常的遺傳條件下,周圍環境和教育對兒童精神心理發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梢允箽赓|中的優點得到發揚,弱點得到克服,出生后的環境影響來自家庭、托幼機構、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家庭是兒童從出生到青少年階段接觸最密切的環境,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影響最大。和諧的家庭關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滿著愛的安定環境和豐富充實的生活使兒童獲得健康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對兒童早期情緒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溺愛和照顧過多會使孩子養成幼稚、膽怯、任性、粗暴、無責任心、社會適應性差、依賴性強的性格。如對孩子采取冷漠忽視或粗暴壓制的態度,則會使孩子的性格傾向于對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時則有反抗、暴躁、執拗的表現。如父母對子女態度親切、講理、民主,則兒童大多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積極向上。父母對人處事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兒童最早進入的集體是托兒所、幼兒園和小學,在集體機構中可培養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對兒童心理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結合兒童發展的特點,有規律地進行正面教育。教師的言行對兒童的深刻影響??裳蛹耙簧?。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們問他:“你是如何獲得許多優秀品質,諸如毅力、堅持不懈、不怕困難、敢于探索等等的?”他回答說:“都是在幼兒園里培養的。應該感謝幼兒園老師?!彪S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接觸社會逐步增多,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都會影響兒童的心理發育。父母和教師必須重視兒童的心理衛生,主動為他們選擇圖書、電視、錄像,指導他們正確地交友。

          心理教育原則

          1、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來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沖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2、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它們不會將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于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秘和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環境產生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了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于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3、南風效應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強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于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修養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于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后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大幅度提高。同學成績提高的秘訣很簡單,因為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于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護、期望和珍惜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于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心理教育

          兒童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齡段如下:

          出生后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和喂干食物的關鍵年齡,進干食物正個月后,就能伸手抓東西,過了這個關鍵年齡,嬰兒就可能拒絕咀嚼從口中吐出食物。出生后9個月至1歲是分辨多少、大小的開始。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年齡,也是計數發展的關鍵年齡。

          2歲半~3歲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規矩的關鍵年齡,應使之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遵守作息制度的習慣。

          4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年齡。

          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時期。

          5歲左右是掌握數學概念的關鍵年齡,也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時期。

          5~6歲是掌握語言詞匯能力的關鍵時期。

          6~12歲是兒童心理發展塑造的黃金時期。

          關于保護

          在兒童保護方面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除了對人權的侵犯外,對兒童權利保護的侵犯在每個國家中都在大量發生,而且認識不足,報道不夠,它對兒童的生存和發展會產生障礙。遭受到暴力、剝削、虐待和忽視的兒童更易在其今后的生活中遭遇到如下危險:如死亡、不良身心健康問題、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感染、教育問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流浪漂泊和缺乏為人父母的技巧等。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兒童保護方案旨在對兒童的暴力、剝削和虐待問題的預防和應對。該方案也針對保護那些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孤兒和弱勢兒童,和法律發生沖突,及武裝沖突時特別易遭到傷害的兒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兒童保護方案尋求對以下問題的解決:

          出生登記:在發展中國家,每年約5000萬新生兒出生未經登記。

          童工:除了家庭童工外,大約有2億1800萬年齡在5至17歲的兒童在外從事童工的勞動。其中1億2600萬在有害的工作環境下勞動。

          童婚:在發展中國家,大約6500萬年齡在20至24歲的婦女在18歲之前就已結婚或聯姻,其中3000萬生活在南亞。

          拐賣兒童:據估計,每年有120萬兒童被拐賣。

          武裝沖突和緊急情況下的兒童:超過30萬名兒童兵,有些僅8歲,被招募參與到全球30個國家中的武裝沖突中。自1990年,武裝沖突直接導致了200萬名兒童的死亡。

          司法系統中的兒童問題:全世界有100多萬名兒童被執法人員拘留。

          孤兒和弱勢兒童:大約有1億4300萬名兒童會失去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

          女性生殖器割禮:據估計,非洲目 前大約有1億至1億4000萬婦女和女童接受了割禮。根據目 前的出生率,每年大約有300萬女童面臨著接受割禮的危險。

          對兒童的性剝削:據估計,約有200萬名兒童在參與賣淫和色情行業中遭受性剝削。

          暴力侵害兒童:大約有4000萬15歲以下的兒童遭到虐待和忽視,需要保健服務和社會關愛。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行動

          兒童本應在能夠確保其得到保護的環境中成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幫助營造一種具有保護性的環境,使兒童不僅免受虐待,還能保障其身體健康營養充足,具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營造這種帶有保護性質的環境是保護兒童免受虐待的最好方法。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幫助社會各級機構以及政府增強意識,并提高他們的能力。在一個具有保護性的環境里,從兒童到健康工作者、政府以及私企,人人都有責任保護兒童免受虐待和剝削,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認為:正如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規定的,所有兒童都應該受到保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呼吁政府、家庭、社區和個人尊重兒童的權利,并在此過程中向他們提供支持。另外,兒童和青少年本身也要在自我保護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要呼吁保護他人。

          如何防范幼小兒童的傷害問題

          我們知道,幼小兒童的年齡在滿月至8歲之間,肢體的骨骼和肌腱處于在快速的生長階段,而且也是處于在最脆弱的生長期。在這一期間如何保證兒童的正常生長,是我們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在這一階段,應當大量地補充兒童身體生長所需要的各方面營養,以促進其骨骼和筋腱耐力增長的快速吸收,這有利于兒童骨質密度的增高以及筋腱的質量增強。雖然在兒童增長期補足了所需的各方面營養供給,但人體之間的骨骼和筋腱的強度和質量是不完全一樣的,受其家長的遺傳基因制約也是有著很大關系的。在同年齡段的兒童中,其骨骼的密度以及筋腱的強壯程度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兒童的身體素質方面,一般是女孩體質略低于男孩,如果此年齡段的兒童能夠得到適當的體育鍛煉的話,其身體的素質和筋腱的抗拉強度是可以得到改變的。

          有時你會看到,有些家長常常會用手狠勁的拉拽兒童的肢體,或者是對兒童實施粗暴的單一上肢體拖拽動作,這種現象極易拉傷兒童的筋腱部位,嚴重者還會導致兒童的骨關節脫臼。同時,也會傷其身體的其他部位,如腰部、頸部等部位。另外,與兒童開玩笑要盡量的將兩手放置于兒童兩側的胳肢窩處并將其抱緊,然后在對兒童實施舉抱式的玩耍動作。當兒童在玩耍中無意受到骨骼脫臼、筋腱拉傷、扭腰等傷害時,千萬記住,不要強行的對其骨關節進行彎曲和過分的拉拽行為,這樣還會造成兒童肢體創傷部位的第二次性損害。此時,我們應當馬上把兒童送到醫院去進行透視檢查,聽從醫生的吩咐,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千萬切記!切記!

          兒童  根據人類遺傳基因學,有部分兒童在8歲之前的身體筋腱強度顯得非常的薄弱,女孩居多。她們筋腱的抗拉強度顯得非常的弱小,看她們的皮質是粉皮嫩肉的簡直像涼粉一樣清透無骨。當你無意識的稍加不注意用力去拉她的胳膊時,骨關節馬上就會出現脫臼和造成筋腱部位的拉傷現象。還有那些作為父母或者是親屬以及長者,最好多了解8歲以下兒童階段的生長知識,不然的話由于多次的骨關節脫臼,會對兒童今后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為學齡前兒童必須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體育活動鍛煉過程,使身體不斷地得到耐力的磨練,肢體骨骼和筋腱的抗拉力才會增強。兒童在八歲以下生長期,千萬不要對其實施暴力行為,否則,這樣會對兒童造成終身的傷害。男女之間的身體差異主要是由人類基因遺傳信息編碼的不同排序來影響的,男同志的身體顯得格外的強壯和肌肉發達,體型是上寬下窄,這很適合運作強大的體力勞動,同時,也是人類在同大自然作斗爭中其遺傳基因進行不斷進化而形成的特殊基因編碼組合。而我們女同胞的身體結構卻顯得那么的小巧玲瓏可愛,上窄下寬和較大的臀部是人類繁衍生息特殊的一種基因遺傳信息編碼。平時,我們可看到女孩的筋腱結構和男孩子的筋腱部位是完全的一種不同狀態。但也有后天的因素,不管怎么說,女孩的臂膀長度和骨骼強度以及筋腱的抗力組合總是沒有男孩子的發達。我這里重申的是,兒童時期的女孩較男孩來說更容易受到傷害,也是我們人類社會對女孩如何加強保護的焦點問題之一。

          人類遺傳基因分組成為男女有別的編序組合,兒童在8歲之后,性別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男孩越來越像個男子漢,女孩長的越來越像個楚楚動人、嬌小玲瓏、英姿颯爽的青春美少女,這是不可更改的人類自然基因信息編序。兒童教育,首先是要從說服開始,如果非要進行肢體傷害的話這是行不通的。俗話說“打孩子只管打屁股”因為人體的構造是臀部中位的肌肉最發達,受傷后也極易恢復。千萬不要打重了,知錯能改就是個好孩子,尤其是臉部、頭部、臟腑部位,千萬不可動武。也不要狠勁的拖拉孩子們的肢體和進行相互的碰撞,這樣很容易會傷損到孩子們的筋腱和骨骼的。平實鬧著玩也不要動手過重,輕托輕放再輕拉是一種最妥當的手法。尤其是對女兒童千萬要注意長者的身份,弱小的身軀經不起你強者的抻拉拽,這樣會很容易傷到女童的。這里所述的不是專指一種性別的兒童,也包括男孩。

          總而言之,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壯則國強 ”國家政府一定要加強兒童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并將兒童保護法上升到一種較嚴厲的法律約束層面。

          發育規律

          階段性和程序性

          兒童  胎兒和嬰幼兒期發育遵循"頭尾發展律"。從生長速度看,胎兒期頭顱生長最快,嬰兒期軀干增長最快,2~6歲期間下肢增長幅度超過頭顱和軀干。因此,兒童的身體比例不斷變化,由胎兒2個月時特大的頭顱(占全身4/8)、較長的軀干(3/8)、短小的下肢(1/8)發展到6歲時較為勻稱的比例(頭占l/8強,軀于占4/8弱,下肢占3/8)。從動作發育看,兒童會走路前必須先經過抬頭、轉頭、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發育階段。手部動作發育的規律性更明顯,新生兒只會上肢無意識亂動;4~5個月開始有取物動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個月時才會用手指拿東西;2歲左右手的動作更準確,會用勺子吃飯;手部精細動作(如寫字、畫圖等)要到6~7歲左右才基本發育完善。

          兒童期、青春期發育遵循"向心律".身體各部的形態發育順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軀干,呈現自下而上,自肢體遠端向中心軀干的規律性變化。青春期足的生長突增最早開始,也最早停止生長;足突增后小腿開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寬、胸寬、肩寬和軀于高,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順序依次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愈合也由遠及近,順序表現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一腕骨一橈骨、尺骨近端。

          速度的不均衡性

          整個生長期內個體的生長速度有時快,有時慢,是不均衡的。因此,生長發育速度曲線呈波浪式。從胎兒到成人,先后出現兩次生長突增高峰:第一次從胎兒4個月至出生后1年;第二次發生在青春發育早期,女孩比男孩早兩年左右。身長在胎兒4~6月增長約27.5cm,占新生兒身長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長最快的階段;體重在胎兒7~9月增長約2.3kg,占正常新生兒體重的2/3以上,也是一生中增長最快的階段。出生后增長速度開始減慢,但生后第一年中身長增長20~25cm,約為出生時的40%~50%;體重增長6~7kg,約為出生時的2倍,都是出生后生長最快的一年。生后第二年,身長增長約l0cm,體重增長約2~3kg。2歲后至青春期前,生長速度減慢并保持相對穩定,平均每年身高增長4~5cm,體重增長1.5~2.0kg,直到青春期開始。青春期開始后生長速度再次加快,身高一般每年增長57cm,處在生長速度高峰時一年可達l0~12cm;男孩增幅大于女孩。體重一般每年增長約4~5kg,高峰時一年可達8~l0kg。青春期突增后生長速度再次減慢,約在女17~18歲,男19~20歲左右身高停止增長。男孩突增期增幅較大,生長持續時問較長,故進入成年時其大多數形態指標的值高于女孩。

          時間統一協調性

          根據不同組織、器官的不同生長發育時間進程,可將全身各系統歸納為四類不同的生長模式。

          綜上所述,機體各系統的發育既不平衡,又相互協調、相互影響和適應。這是人類在長期生存和發展中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性表現。任何一個系統的發育都不是孤立的,而任何一種作用于機體的因素都可對多個系統產生影響。例如,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促進肌肉和骨骼發育,也促進呼吸、心血管、神經系統功能水平的提高。

          生長軌跡關鍵期

          在外環境無特殊變化的條件下,個體兒童的發育過程比較穩定,呈現一種軌跡現象(canalization)。該軌跡有動態的、復雜的調控系統,其中遺傳基因起關鍵作用。它盡力使正在生長中的個體在群體范圍中保持有限的上下波動幅度。一旦出現疾病、內分泌障礙、營養不良等不利現象,會出現明顯的生長發育遲滯;一旦這些阻礙因素被克服,兒童會立即表現出向原有生長軌道靠近和發展的強烈傾向。這種在阻礙生長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現出的加速生長并恢復到正常軌跡的現象,稱“趕上生長”(catch-upgrowth)。

          兒童  并非所有的疾病恢復過程必然伴隨趕上生長?;純耗芊癯霈F趕上生長,能否使生長恢復到原有正常軌跡,取決于致病的原因、疾病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如果病變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和重要的內分泌腺,或病變較嚴重,或體液的內環境和代謝平衡過程長期得不到恢復,就不能出現趕上生長。

          許多重要的器官和組織都有“關鍵生長期”。此時的正常發育受干擾,常成為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礙。換言之,一旦不能抓緊時機治療,這些器官、組織即便出現趕上生長,也往往是不完全的。例如,從胎兒中后期到出生后6個月,是腦細胞數量大量增加的腦組織生長關鍵期。此時若發生嚴重的蛋白質-熱量營養不良、缺氧、產傷等現象,細胞的分裂、增殖速度會急劇減慢;即便以后進行各種積極干預,趕上生長也不能完全實現,腦細胞數量不能恢復到應有水平,患兒智力將受到較嚴重影響。青春早期是長骨組織的關鍵生長期。各種阻礙生長的因素若作用于該階段,會使骨細胞數量減少,骨骼生長受阻。若不采取積極治療措施,則伴隨骨的干骺愈合,長骨將喪失繼續生長的機會,兒童的體格就無法達到其遺傳潛力所賦予的水平。

          兒童節日

          1925年8月,世界54個國家的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發表了愛護兒童、保障兒童福利的宣言。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倡議建立兒童紀念日,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積極響應,先后建立了自己國家的兒童節,英國規定每年的7月14日為兒童節,美國規定5月1日為兒童節。

          上網指南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有必要早些接觸最新的現代科技知識,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兒童上網,但應注意以下事項,以免適得其反。

          ①注意自我保護:不要公開家里的電話、地址或學校的班級。有網上朋友邀請外出時,一定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由父母陪同外出。不去不適宜兒童進入的經營性互聯網上網場所(如網吧)等。

          ②重視隱私:上網時的密碼、帳號不要隨便使用,更不能留在電腦的有關資料中,上網查看電子郵件或其他個人信息后,要隨手關閉瀏覽器。

          ③健康上網:為了能夠保證健康成長,不要瀏覽內容不健康的網頁,不得瀏覽與年齡不相符的網頁信息。另外上網時間不要過長。

          基本簡介

          古代凡年齡大于嬰兒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兒童,現代只指年紀小于少年的幼孩?!读凶印ぶ倌帷罚骸奥剝和{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碧贫鸥Α肚即濉吩娭骸氨锛任聪?,兒童盡東征?!鼻褰鹑巳稹断萝囆小罚骸皟和险茓D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謳?!卑徒稹短剿骷ぴL問廣島》:“我看見許多健康活潑的廣島兒童,在他們周圍開放著美麗的鮮花”。

          界定范圍

          兒童  “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边@是依據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界定的?!秲和瘷嗬s》由聯合國1989年11月20日大會通過。是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認可的國際公約?!秲和瘷嗬s》,闡述了應賦予所有兒童的基本人權:生存的權利;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保護他們不受危害自身發展影響的權利;以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秲和瘷嗬s》通過確立各國政府在為本國兒童提供衛生保健、教育、法律和社會服務方面所必須達到的最低標準,從而保護這些權利。

          中國政府于1992年批準了《兒童權利公約》,并與各人民團體、國際組織、新聞媒體以及個人共同努力,把本公約規定的義務從單純意向角度上的宣言轉變成為改善所有中國兒童的生活的具體行動方案?!秲和瘷嗬s》于1992年4月1日開始在我國正式生效。

          兒童年齡范圍的爭議

          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兒童是指多大的人?社會和人們公認兒童的年齡段為0-12歲,因為此類人群都是正處學齡前和小學階段,而且年齡比較幼小。一些兒童活動都是針對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的。

          兒童作品

          反映兒童的經典文學作品有李曼·法蘭克·鮑姆的《綠野仙蹤》瑞典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寫的《騎鵝歷險記》安東尼·德·圣-??颂K佩里所著之法國童話作品《小王子》,張天翼的小說《寶葫蘆的秘密》,冰心的小說《小橘燈》等,影視作品克里斯·桑德斯, 迪恩·迪布羅斯的《馴龍記》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放牛班的春天》櫻桃子的《櫻桃小丸子》,美術作品有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朱宣咸的《入迷》柯薇·巴可維斯基《小小花國國王》等。

          視力標準

          嬰幼兒剛出生時,眼睛的各部位組織和功能均未發育成熟。多數嬰幼兒眼睛屬正?;蜉p度遠視,新生兒視力差,只能看見2-3米以內物體輪廓。

          2個月嬰兒的眼睛能隨目標的活動而轉動;

          4個月嬰兒視力為0.02-0.05;

          5-6個月嬰兒視力為0.04~0.08;

          7~8個月嬰兒已有固視,能長時間看一個方向;

          1周歲兒童能識別眼、耳、鼻等器官;

          2~3歲兒童的視力達到0.5~0.6;

          3~4歲兒童視力達0.7~0.8;

          5~6歲兒童的正常視力接近1.0;

          而1.0視力是標準正常視力。

          到20歲左右,眼球發育完全,視力可達到1.0~1.5左右。

          詞語釋義

          讀音及外文

          拼音:ér tóng

          注音:ㄦˊ ㄊㄨㄙˊ

          英文:Childrenkid(s) baby

          教育誤區

          誤區一:嬰幼兒時期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就聰明

          許多父母認為,嬰幼兒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種“活動”的數量和質量肯定跟他們長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關。嬰幼兒時期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后就一定聰明。

          美國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一群兒童不同時期智商和情商指標的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早期表現與他們長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斷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微乎其微。

          誤區二:兒童在嬰兒時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

          毫無疑問,現 在的嬰幼兒每天接受的來自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父母還不約而同地認為,嬰幼兒得到的外部刺激應該是越多越好。

          實際效果與他們想象的相反?,F 在絕大多數嬰幼兒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寶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生理極限,結果反而使小寶貝正常的智力發育受到了抑制。

          誤區三:孩子哭的時候媽媽離開會導致孩子情緒失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當今世界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是情緒失衡者。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孩子們的偶爾哭鬧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泄和調節行為,年輕的爸爸媽媽大可不必每次都為孩子的哭鬧而驚慌失措,更不要因為孩子在無理哭鬧時自己斷然離開而于心不忍或內疚萬分。

          誤區四:對孩子的各種要求迅速作出回應會導致對孩子的縱容

          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快對小寶貝的各種大驚小怪舉止和哭叫行為作出反應,另一些爸爸媽媽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過快、過早地回應孩子的各種要求會導致對孩子的放縱,從而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

          兒童  那么,到底誰對誰錯呢?跟蹤調查的結果表明,那些兒提時代曾經受到殷勤對待和回應的孩子并沒有變壞,相反,他們長大后變得更富有獨立意識,更善于與人相處和寬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經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長大后往往變得古板、暴躁和內向,特別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們常常表現出猶豫和不安。

          誤區五:孩子出生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必須馬上建立

          很多人認為,如同動物界的母子相親關系一樣,嬰兒一出生,就應該馬上與父母建立起一種親密關系。其實不然,任何過分急切或突發式的愛撫行為都可能給嬰兒帶來驚嚇和不安。實踐證明,循序漸進建立起來的親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誤區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會在小時侯表現出來

          美國加尼福利亞匹特茲大學的羅伯特.阿爾伯特,在過去幾十年間曾對各種超能兒童的有關情況進行過研究。結果表明,許多天生就有某種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并沒有什么特殊表現,直到后來青年時期或壯年時期的某種偶然機會(如在學校的實驗室或文藝會演的舞臺上),他們的異常天賦才得以淋漓盡致地自我展露出來或被某位“伯樂”發現。

          誤區七: 獨生子女不善于與人交往

          實際上,獨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獨生子女的兒童生活更加溫馨、順利和充滿自信,因而獨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強烈的與周圍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識,他們長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過,在一定程度上,獨生子女長大后確有對社會缺乏熱情的一面。

          誤區八:早年被遺棄和遭受過創傷的孩子智力發育會受影響

          一些領養別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擔心,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美國著名的布朗大學兒童研究中心心理學家和醫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被人收養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經歷,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激發起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成為其頑強意志力的源泉。

          英國倫敦大學的精神病學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時候生活在可怕環境中,沒有得到及時解救、受過嚴重心靈傷害的孩子,到6、7歲的時候也能恢復正常的智力水平。環境的改變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實質性增長。

          誤區九:懲罰少了,姑息就多

          很多習慣于用懲罰或打罵方式來教育孩子遵守規矩的父母,仍然篤信他們“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懲罰只會強化孩子的憤怒意識和攻擊性。

          通常,肉體懲罰在最初對制止孩子的惡劣行為可能還有點效果,但時間一長,這種方法不但無效,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誤區十:父母親的沖突不會影響還不會說話的嬰兒

          大多數爸爸媽媽都知道,夫妻當著學齡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緊張的事。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并不認為,當著初生嬰兒或尚不會說話的嬰兒爭吵,也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思想或情緒。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當家庭中父母沖突升級時,8個月至2歲間的孩子都會變得非常著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間的沖突。2歲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間或陌生人之間的吵架場面后,會很快地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氣勢洶洶地說話和爭斗,行為舉止變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見,父母應盡量避免在任何年齡的孩子面前爭吵。

          兒童權利

          自20世紀以來,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組織為保護兒童權益制定過一系列公約和法律。在1919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童工大會上,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了《最低年齡公約》,規定14歲為工業雇用兒童的最低年齡。此公約得到72個國家的批準。這是國際上第一次管理兒童參與勞動的努力。

          1930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了《國際勞工組織強制勞動公約》,規定停止使用各種形式的強制或強迫性勞工。到1996年9月,有139個國家簽署了這一公約。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976年開始生效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到1996年9月得到135個國家的批準。公約重申了《全球人權宣言》的原則,并特別關注到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亦使締約國承諾制訂有償雇用童工的最低年齡,禁止雇用低于限制年齡的童工,一旦發現將受法律處罰。

          1973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了《最低年齡公約》責成成員國執行旨在確保取消童工的政策。公約規定任何經濟部門都不得雇用低于15歲的兒童(必須完成義務教育年齡)。對于有可能危害其健康、安全或道德的工作,其雇傭的最低年齡為18歲。截止到1996年9月,它得到48個國家的批準。

          兒童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是波蘭的亞當·洛帕薩教授(后為公約起草工作組主席)在1978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會議上倡議起草的。公約于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屆聯合國大會以第25號決議通過。1990年9月2日作為國際法批準生效。截至1999年11月,締約方為191個,1個國家簽署但尚未批準該公約。

          《兒童權利公約》旨在建立保護兒童的國際標準,以防止兒童被忽視、受剝削和虐待。公約將“兒童”界定為“18歲以下的任何人”。公約共54條,其條款適用于兒童生存、發展和保護等三方面。公約的基本原則是:公約確立的權利一致適用于所有的兒童,不受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信仰、政治主張等影響;兒童的“最大利益”,包括兒童的健康、幸福和尊嚴,是決策者考慮一切問題的重要出發點。

          2000年4月,在第56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的兩個議定書:《關于販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的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 (Optional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on the sale of children, child prostitution and child pornography)和《關于兒童卷入武裝沖突問題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簡稱《禁止使用童軍議定書》) (Optional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on the involvement of children in armed conflicts),就保護戰爭沖突中的兒童權利,以及打擊販賣兒童和強迫兒童賣淫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2002年2月12日,議定書生效。

          中國曾積極參與了公約的起草工作并于1990年8月29日簽署,1991年12月29日批準,1992年3月2日向聯合國遞交批準書。同時聲明,中國將在符合其憲法第25條關于計劃生育的規定的前提下,并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0年9月4日全國人大通過)第2條的規定,履行公約第6條所規定的義務。該公約1992年4月2日對中國生效。

          2000年9月6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英凡代表中國政府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了《關于販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的兒童權利公約任擇議定書》。2001年3月15日,中國代表在紐約簽署了禁止使用童軍議定書。2002年8月29日中國批準了該項議定書。

          營養膳食

          報告顯示,接近西方發達國家同齡兒童的平均水平。但截至2010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為3.6%;生長遲緩率為9.9%,人數超過1000萬。

          農村地區更為明顯。2010年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兒童低體重率、生長遲緩率分別為8.0%和20.3%,比1998年分別下降了45%和44%。

          2歲以下兒童貧血突出

          報告顯示,2010年,6-12月齡農村兒童貧血患病率高達28.2%,13-24月齡兒童貧血患病率為20.5%。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蔭士安表示,6個月-2歲兒童更易貧血與兒童在這個時期生長發育快、對營養需求量大有關系。為此,在喂養上,6個月之內提倡純母乳喂養,6個月之后要逐漸添加輔食。在這個過程當中,在繼續母乳喂養的同時,添加輔食的質量和數量是否能夠充足,里面含鐵豐富的食物是否多,成為影響兒童是否貧血的重要因素。

          城市農村小胖墩均增多

          城市小胖墩的數量也越來越多,2005年,我國城市和農村5歲以下兒童的超重和肥胖發生率,分別為5.3%和3.9%;2010年,城市和農村分別升至8.5%和6.5%。不僅城市地區兒童超重和肥胖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地區兒童超重和肥胖問題也逐漸顯現。

          蔭士安表示,超重和肥胖的比率增加,不僅僅是兒童,成人的比例也在增加。蔭士安說,這是由于由過去的膳食構成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過渡到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加上活動量減少和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眾多的因素導致超重和肥胖的增加。

          1500萬留守兒童缺營養

          兒童營養改善提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0-6歲兒童營養發展報告(2012)》顯示,流動、留守兒童營養狀況更是亟待改善。2009年農村留守兒童生長遲緩率和低體重率,約為非留守兒童的1.5倍。2010年,我國留守在農村的5歲以下兒童數量超過了1500萬。

          衛生部提出,我國將不斷完善兒童營養監測體系,將兒童營養狀況作為評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今后將把兒童營養改善提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學齡前

          適宜食物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

          粳米、秈米、紫米、小麥面粉、燕麥、綠豆、赤小豆、黑豆,豆腐及其他豆制品等。

          2、肉蛋奶的選擇:

          豬瘦肉、排骨、牛肉、雞肉、鴨肉、豬肝、鯽魚、帶魚、黃鱔、泥鰍、蝦、蝦皮、雞蛋、牛肉等。

          3、蔬菜的選擇:

          胡蘿卜、土豆、菠菜、大白菜、青椒、南瓜、黃瓜、豆芽、海帶、黑木耳、紅薯、番茄、青菜等。

          4、水果的選擇:

          蘋果、香蕉、橘子、西瓜、桃子、哈密瓜、芒果、火龍果等。

          5、其他:

          花生、開心果、核桃仁、杏仁、燕窩等。

          6、氨基酸

          氨基酸可以提高兒童免疫力,促進機體發育、身體發育和心理發育,現 在市場上有一些氨基酸飲料,可以試著給孩子喝試試,例如:氨康源的。

          飲食禁忌

          1、忌暴飲暴食,忌吃飯的時候看書和說笑。

          2、忌吃腐敗變質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3、忌多吃過甜過涼的食物,如巧克力、冰淇淋等;少喝碳酸性飲料。

          學齡期

          適宜食物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

          大米、小米、燕麥、蕎麥、黑豆、赤小豆、大豆及其制品等。

          2、肉蛋奶的選擇:

          豬瘦肉、牛肉、羊肉、豬肝、豬排骨、鯽魚等淡水魚、黃魚等海水魚、牡蠣、蝦、雞蛋、牛奶等。

          3、蔬菜的選擇:

          白菜、洋蔥、土豆、胡蘿卜、豆芽、菠菜、芹菜、花菜、青椒、蘑菇、海帶、紫菜、筍、黑木耳等。

          4、水果的選擇:

          蘋果、橘子、香蕉、芒果、獼猴桃、菠蘿、草莓、西瓜、梨、桃子等。

          5、其他:

          核桃仁、花生、瓜子、榛子等堅果類。

          飲食禁忌

          1、忌暴飲暴食。

          2、少吃含有防腐劑、甜味劑的零食,少喝碳酸性飲料。

          零食選擇

          兒童對零食的喜愛眾所周知,但是兒童零食不能隨便吃,兒童零食的選擇也要科學。

          高糖、高鹽、高脂肪類零食最好不要吃。糖果、油炸食品、碳酸飲料、雪糕、冰淇淋等要少吃或盡量不吃。

          諸如黑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火腿腸、醬鴨翅、肉脯、鹵蛋、魚片、蛋糕、月餅、怪味蠶豆、鹵豆干、海苔片、蘋果干、葡萄干、奶酪、奶片、琥珀核桃仁、花生蘸、鹽焗腰果、甘薯球、干地瓜干等食品,都是比較理想的兒童零食。

          另外果汁含量超過30%的果(蔬)飲料如咖啡、山楂飲料、杏仁露、乳酸飲料等、鮮奶冰淇淋、水果冰淇淋等。

          此類兒童零食包括:煮玉米、全麥面包、全麥餅干、豆漿、烤黃豆、香蕉、西紅柿、黃瓜、梨、桃、蘋果、西瓜、葡萄、純鮮牛奶、純酸奶、瓜子、大杏仁、水煮蛋、無糖或低糖燕麥片、松子、榛子、蒸、煮、烤制的紅薯、地瓜、土豆、不加糖的鮮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

          調理

          脾胃虛種種表現

          中醫認為脾胃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它的功能是運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養分供身體利用。此外,中醫認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胃功能強的人抵抗力強,不易生病。脾胃虛的小兒特別容易患感冒,表現面色萎黃,眼帶青暗,鼻梁有“青筋”,身體瘦小,食欲減退,睡眠不安,常有腹瀉。

          合理調整飲食

          飲食應以清淡,富有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為主,不要吃過于油膩的燒烤油煎食品。烹調采用湯、粥、羹、糕等形式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家長要注意食有節制,防止過飽傷及脾胃。

          要給小兒多吃些五谷雜糧,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適合脾胃虛熱有反胃的小兒,小米粥上的一層黏稠的“米油”營養極為豐富,對恢復胃腸消化功能很有幫助;玉米有健脾利濕,開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提高小兒胃腸功能及有助于智力開發;苡米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作用,蛋白質含量遠比米、面高,而且容易消化;黃豆有健脾益氣作用,如豆腐、豆漿等對脾胃虛弱的小兒頗有益;赤豆有健脾補血作用,特別適合脾虛兼有貧血的小兒。家長給脾虛小兒吃雜糧可采取多種方法,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類;做面食時在面粉中加些玉米粉或黃豆粉;將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餅等使小兒容易接受。

          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具有調理脾胃的效果。足三里位于兩小腿外側,膝眼下三橫指脛骨外,為全身性強壯穴。家長每日給小兒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鐘,可使小兒消化系統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面黃肌瘦好轉。

          對嬰幼兒可采用捏脊法。家長站在小兒右側,讓他俯臥,用雙手捏起脊柱兩旁的皮膚,從尾骶部逐漸向上移動,直捏到頸部,反復十多回,每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強壯作用,可以改善食欲,減少感冒,增強體質。

          食療也可健脾胃

          紅棗小米粥:取紅棗10個,小米30克,先將小米清洗后上鍋用小火炒成略黃,然后加入水及紅棗用大火燒開后小火熬成粥食用。適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厭食的脾虛小兒。

          蓮子山藥粥:取蓮子30克,山藥80克,粳米50克。將蓮子去皮及心,加山藥、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適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虛弱小兒。

          沙參麥冬扁豆粥:取沙參10克,麥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將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適用于手足心熱,便干,納呆的脾陰虛小兒。

          強迫癥

          兒童  強迫癥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種強迫思維,自己的行為不受自己的控制。其發病率很高,多見于兒童發病。年齡越小,強迫癥的癥狀表現就越明顯,對孩子的健康影響很大。那么,兒童強迫癥的癥狀特點有哪些?

          兒童強迫癥的癥狀特點:

          所謂兒童強迫癥就是一種患兒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復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

          一個正常的兒童,在他發育的早期,也可能有輕度的強迫性行為。如有的孩子走路時,喜歡用手撫摸路邊的電線桿;有的孩子走路時,喜歡用腳踢小石子,有的孩子愛反復地計算窗欄或涼臺欄桿的數目等等。這類行為不伴任何情緒障礙,而且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一個有強迫癥的兒童,除此以外還常有其他強迫性癥狀,如強迫意向、強迫觀念、強迫情緒等。

          其癥狀表現也多種多樣:如強迫計數,反復數天花板上吊燈的數目,反復數圖書上人物的多少,強迫計數自己走了多少步路等;有的表現為強迫洗手,強迫自己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了,反復檢查作業是否做對了。睡覺時,反復檢查衣服鞋襪是否放得整整齊齊等;有的患兒表現為儀式性動作,如要求自己上樓梯必須一步跨兩級,走路必須走兩步路一下。

          這類患兒,如不讓他重復這些動作,他們反而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發脾氣。如果讓他們反復進行這些動作,患兒并不像成年的強迫癥患者那樣,有明顯的內心矛盾和焦慮不安。一般來說,患兒對自己的強迫行為并不感到苦惱和傷心,只不過是刻板地重復這些行為而已。

          相關新聞